小儿肺系病症的中医防护
肺系病症是小儿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气促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小儿肺系病症主要由于感受外邪,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而引起的病症,病位主要在肺。小儿冷暖不知自调,劳倦不知自控,没有或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如果家长护理不当、照看不周,极易因感受外邪而致病。
自古以来,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治未病”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治未病”最早源自《黄帝内经》,主张在未病之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小儿肺系疾病的防治中,可以具体化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为外邪所侵。尤其是婴幼儿,“头要暖,背要暖,脚要暖”,“头为诸阳之会”,小儿阳气稚嫩,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做好头部保暖能更好地保护阳气不至于散发太过而受风寒。中医认为,人体后背属于阳,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都在背部循行,如果后背暖和则一身阳气不散才能御寒,即便穿得多、穿得厚,但孩子的背部都汗津津的,汗液在蒸发时会带走体表的温度,反而容易受凉,故穿衣要以后背无汗为宜。风寒袭背部,易致小儿咳喘,故小儿养护应注意背部的保暖。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人体的主要经络都在脚部循行,足三阳经终止于足,足三阴经起始于足,分布于脚部的经络穴位多达60多个,且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所以说在家也要注意脚部保暖,不能养成光脚在地板上行走的习惯,久而久之容易受凉。
饮食调养对小儿肺系病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优化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瘦肉、蛋类等,同时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生活起居对于小儿肺系病症的预防同样重要。注重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烟尘、花粉等刺激物质的接触;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以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袭;根据医生建议,接种流感、肺炎等疫苗,以预防相关疾病。
二、既病防变
一旦小儿出现肺系疾病的症状,如咳嗽、气喘等,应及时就医,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医诊断小儿肺系病症,需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明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为后续防护与治疗提供依据,并应遵循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原则,采用中医综合疗法,以控制病邪蔓延,避免正气的过度损耗。
(一)口服中药
根据小儿肺系病症的不同类型及临床表现,可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风寒感冒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可选用银翘散加减。中药宜温服或频服,药后可给予热粥、热汤以助药性,微汗而出。
(二)火龙罐综合灸疗法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是集走罐、推拿、刮痧、艾灸、点穴于一体的中医特色疗法,借艾柱的温和热力于药物作用,通过持罐和操作者的手法结合揉、碾、推、按、点、摇、闪、震、熨、烫十种手法,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阳祛寒、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补益强身等功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是一种几乎无痛的治疗性和舒适性并存,且无副作用的新疗法。
(三)推拿按摩疗法
推拿按摩疗法是中医防治小儿肺系病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常用推拿手法包括捏脊、揉腹、按揉肺俞等。在推拿过程中,应注意手法轻柔、力度适中,避免损伤小儿娇嫩的皮肤和筋骨。
(四)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对于小儿肺系病症的缓解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针灸可刺激经络穴位,应根据小儿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常用穴:肺俞、天突、膻中、乳根、列缺、大椎等。
(五)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制成药贴,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药物刺激和穴位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对于小儿肺系病症,可选用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功效的中药贴敷于膻中、天突、肺俞等穴位,以辅助治疗。
三、瘥后防复
小儿肺系疾病在治疗后,往往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在疾病初愈时,家长应继续注意小儿的体质调理和生活环境改善,避免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疾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提高小儿的免疫力是防止疾病复发的关键。家长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起居调摄、情志调理、增加户外活动等方式,提高小儿的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减少发病诱因,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药足浴、中药香囊对病后体虚易感儿童有一定的防护作用。《黄帝内经》中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运用固本足浴方进行足浴,刺激足部穴位,可起到温肾补气、除湿驱寒的作用。中药香囊,利用芳香药物“通经走络、开穹透骨”作用,通过口鼻黏膜和肌肤毛窍、经络穴位的吸收,散布于机体,从而发挥避秽浊、除恶杀虫、增强免疫力、防御疾病的作用。(玉林市中医医院儿科 唐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