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将至,外出注意防暑
近日,玉林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大家应注意预防高温中暑,避免患食源性疾病等。同时,7月迎来暑假,学生的假期安全也要多加关注。
外出尽量避开高温时段
预防中暑
今年的三伏天是“加长版”,初伏为10天,中伏为20天,末伏为10天,一共是40天。其中,初伏时间是7月15日-7月24日;中伏时间是7月25日-8月13日;末伏时间是8月14日-8月23日。高温天气一浪高过一浪,热射病也成为近期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医生提醒,热射病不等于中暑,它只是重症中暑所致的疾病之一,在热射病发生之前有些症状和体征需高度警惕,处理得当可避免病情进展。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疼、四肢无力、口渴、多汗、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0℃),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这是先兆中暑,应及时将患者运送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中暑按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热痉挛主要是因为高温引起大量出汗,水分和盐分丢失引起的电解质平衡失调所致。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及剧烈疼痛,以腓肠肌最为明显,痉挛一般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轻者不影响工作,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数正常。热衰竭主要因高温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而致,起病迅速。表现为头晕、头疼、心慌、多汗、口渴、恶心、呕吐,随后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晕厥、血压短暂下降,体温多不升高。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热衰竭的比例较高。多数热射病患者起病急,少数有前驱期,表现为无力、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和多尿。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体温常在40℃以上,皮肤干燥、灼热而无汗,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如体温超过41℃且持续时间较长,可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较差。
当出现重症中暑时,应立即送入医院,治疗原则是降低体温(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热痉挛患者口服含盐饮料即可,必要时可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液。热衰竭患者,首先在阴凉处平躺,补充水盐后一般可恢复,有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可有助于恢复。建议老年人、孕妇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高温季节尽可能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减少逗留时间。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患食源性疾病
天气炎热,升高的气温为细菌增殖创造了条件,食物更加容易腐烂变质,食源性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
玉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提醒,日常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脏东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生水;饭菜尽量烧多少吃多少,少吃或不吃剩饭剩菜,如有剩余需放入冰箱保存。外出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室内注意防虫、防鼠,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如出现腹泻、发热、腹痛和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暑期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高发期。有关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原因有跌倒和坠落、道路交通事故及烧烫伤等。此外,夏季还容易发生溺水事件。家长应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学习自救技能,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不采取危险的行为。不去未开发的景区探险,不在无人看护的河流、池塘或水库游泳,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闯红灯等。(记者 唐雪萍)
原标题:三伏将至,外出注意防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