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弦歌不辍 赓续前行

时间: 2023-12-02 14:45:41 来源: 玉林日报

文场校舍(1938—1955年)。(玉林市第一中学供图)

(1949-1979年)

重获新生 自强不息

新中国成立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希望与机遇。1950年3月,该校与其他四所中学联合办理,定名为“鬱林城区联合初级中学”。1953年—1963年,玉林一中四次改名,将校区从文场、东岳岭、橙子岭迁至城西的西望桥畔二王园一带办学至今。文革期间改办为玉林县农业学校、玉林县“五·七”劳动学校、玉林县“五·七”劳动大学。在那个峥嵘岁月里,学校师生不断努力,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默默奉献,谱写着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人生乐章。

1949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3军129师进入鬱林县城,解放了鬱林县。12月21日,鬱林专署发布接管学校、迅速复课的教字第一号布告。12月24日中午,城区中学举行复课动员大会,鬱林专署派刘易文为校长、陈业堃为副校长接管鬱林县立第一中学,原校长朱为峰调到鬱林高中任职。

1950年1月10日,校务会议决定:为庆祝与纪念鬱林解放,把原12月2日校庆日,按传统“推迟一日”的习惯,改为每年11月30日为校庆日。(11月29日鬱林解放,推迟一日即11月30日为校庆日)。

鬱林城区联合初级中学阶段

1950年3月,鬱林专署将鬱林县私立的中正(新民)中学、定州中学、南流中学和县立第三初中并入该校,定名为“鬱林城区联合初级中学”(简称“联中”),成为当时中南区最大的初中学校。

广西省鬱林第一初级中学阶段

1953年,学校执行教育部《中学暂行规程》,春季期不再招生,改为秋季始业制,每年只在秋季招生一次。5月起,中学由省领导下放到由地委、专署领导,该校由容县专署文教科领导。8月28日,因全省中学统一校名,学校奉容县专署令改为“广西省鬱林第一初级中学”。

1955年6月,容县专员公署通知:从鬱林第一初中拨出12个班单独设立第四初中。要求从下半年起,将第一初中的一、二、三年级各拨出四个班学生,在第一初中校舍单独设立广西省鬱林第四初级中学,人员、经费、设备等,就一初中现有的调整使用。8月,落实“一·四分家”方案,把第一初中“文场”校舍分出,成立广西省鬱林第四初级中学,委任该校的副校长黄俭为第四初中副校长。第一初中校舍在东岳岭校区及橙子岭泉塘校区(或称东校场)。专署把在鬱林县财经委员会任秘书的陈世铨调任第一初中校长,副校长为何天麟。

广西省玉林第一初级中学阶段

195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鬱林县”改为“玉林县”。该校校名随即改为“广西省玉林第一初级中学”。

玉林县第一初级中学阶段

1958年3月,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该校随后改名为“玉林县第一初级中学”。

1958年7月,容县专员公署改为玉林专员公署,驻地从容县迁到玉林县城。玉林专员公署办公地设在玉林县第一初级中学橙子岭、泉塘校区。8月,该校奉命举校搬迁,移至鬱林县立初级职业学校、玉林师范(原省鬱师)旧址,包括二王园、师范附小、浪坡校区,校舍被清湾江河道分割为三部分。从当时起,一直在二王园办学至今。

玉林县第一中学阶段

1959年,开设高中班,招收高中1、2、3、4班,办成完全中学,校名由县第一初中改为“玉林县第一中学”。

1960年5月至6月间,首批归国华侨到达玉林。在玉林县“接待和安置华侨委员会”的安排下,先后有40多名归侨学生被安置到该校初、高中上学。 

8月,自治区举行第一届运动会。初中31班学生曾传强(1959年初从该校选入玉林县、自治区体工大队集训),获全区乒乓球赛男子冠军。

1962年11月,玉林县三中(现玉林市第十一中学)奉命撤销高中班,把其高中班全部拨入玉林县第一中学续办。12月,玉林县师范学校停办,其校址(庆丰村砂粒坡,现玉林实验中学校址)由玉林县第一中学接管使用,安排部分初中班搬进上课。

1963年,玉林县人委决定把该校划分为两个学校,把砂粒坡、浪坡校舍划出,并把部分初中班拨出,在原玉林县师范校址成立玉林县第四初中。此次为该校的第二次“一·四分家"。(注:1955年8月从该校分出的四初中已于1959年改为县二初中,原县二初中已改为蒲塘初中,1960年秋在新民鸡岭成立县三中。)

1965年,4月,陈世铨被撤销校长职务,黄俭副校长主持校务工作。5月,该校射击队参与地区组队,赴南宁参加全区射击赛,全由学生组成的军用步枪组获100米和3×10米项目团体第三名、个人第三名。

1968年3月,该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卢昭能任革委会主任。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学校党组织和行政班子的领导。

玉林县农业学校阶段

1969年,根据自治区革委会教育革命座谈会的“公办中学下放到公社办”的精神,把高、初中班下放到公社、镇办。此后,该校不再招普通中学生,拟招为农业“四化”服务的农业班学生。

7月,县领导决定将该校转办为农业学校,把原在福绵公社船埠成立的玉林农业技术学校迁到塘步岭,与该校合并,定名为“玉林县农业学校”,培养中级农业科技人才。农校校址,除在二王园内有供课堂教学、食宿的处所外,在塘步岭还有65亩的小农场供学生实践。

玉林县“五·七”劳动学校阶段

1971年1月,广西8所高等学校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各级革委会推荐工农兵优秀知识分子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5月,玉林县农校改名为“玉林县‘五·七’劳动学校”。6月,学校被特大洪水淹到一米多深,泥砖墙房屋全倒塌,图书仪器档案大部分被毁,损失惨重。

1972年,该校自秋季期起附招普通高中班,重新起用黄俭为附属高中的负责人。7月,高中招生采取闭卷考试,推荐与选拔相结合。

1973年秋后,玉林地区革委会决定把“五·七”劳校的校址(二王园,即玉林一中现址)让给玉林镇一中(由原鬱林第四初中改制并搬迁后而成,后改制为原玉林高中)。此举使“五·七”劳校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也导致校内大量树木被砍伐。

1975年6月,玉林地区革委会发出《关于停止玉林镇一中迁址新建的决定》。“五·七”劳校终于保住了二王园这块地。

玉林县“五·七”劳动大学阶段

1976年5月,学习东北朝阳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经验,中共玉林县委把该校和玉林镇“五·七”劳动学校(在石南公社石鼓塘)合并,改名为“玉林县‘五·七’劳动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体制。劳动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轮训和培养县属基层干部。另外,接办劳校的附属中学班,招收初、高中学生,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

(1979-2012年)

改革振兴 励精图治

1978年,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学校迎来了办好教育的艳阳天,向着新时代不断迈进。1979年2月,改称“玉林县中学”。8月,成为玉林县重点中学,只招收高中生。1981年9月,恢复“玉林县第一中学”校名。1983年10月,玉林县撤县设市,学校随之用名“玉林市第一中学”至今。2004年1月,获批为自治区第二批示范校普通高中。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学校以“教书育人,任重道远”为校训,秉承“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昂扬的姿态,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学校办学规模、校园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玉林县中学阶段

1979年2月,玉林县“五·七”劳动大学停办,该校恢复为普通中学,改名为“玉林县中学”。8月,该校经玉林地区教育局指定为县级重点中学,作为全县普通中学改革的重点和示范;周宗海任校长。

1980年,该校修建教学东楼。本年起,学校在塘步岭的65亩农场划归县政府使用。浪坡、原附小校舍也于“文革”后划归玉林县纺织厂使用,该校校舍只剩二王园部分。

原标题:

弦歌不辍 赓续前行

责任编辑: 李媚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