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罕见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时间: 2023-11-16 15:19:16 来源: 玉林日报 作者: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童玲玲

很多看过日剧《一公升的眼泪》的人,都为里面的女主角与疾病抗争的故事感动。剧中讲述了15岁的女主在升入高中后,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常常拿不稳东西,无故摔倒。妈妈带她到医院检查,发现她患上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之后女主的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她不得不放弃热爱的篮球和离开心爱的学校,去了养护学校。虽然继续努力康复训练,但最后还是失去了自主活动能力,丧失语言功能。2018年5月,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被纳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什么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CA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导致小脑、脑干、脊髓退行性变,以进行性运动协调功能减退、平衡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目前已发现数十种SCA致病基因,但还有部分类型未找到明确致病基因。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如何引起的

SCA通常是由基因序列内三核苷酸的重复异常扩增引起的(主要是CAG;有时是CTA/CTG),但五核苷酸和六核苷酸重复扩增也可引起。除了重复扩增外,其他突变类型(点突变、删除、插入、重复)也构成了诸多不同类型的SCA。其他SCA的发病机制包括:引起RNA和蛋白质毒性,离子通道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损坏等。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有何临床表现

起病年龄通常在30~50岁之间,也可出现在幼年或老年时期。发病年龄越早,病情越重。多数SCA患者共济失调发生在30~40岁,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与三核苷酸重复数呈反比。隐匿起始,逐渐进展。患者早年行动正常,随着脑损害不断增加逐渐表现出相关症状,步态不稳常是患者主要表现,但实际其他症状可能更早。此疾病以小脑变性,脑干萎缩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醉汉步态、动作笨拙、吟诗样语言、眼震、复视等;锥体束损害,包括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病理征阳性;锥体外系症状,包括帕金森综合征、肌张力障碍、强直等。此外,部分患者可有周围神经病。

初期的临床表现为走路不稳,肢体摇晃,行动反应迟缓以及反应性变差等,就如喝醉酒的醉汉。

中期时的表现为眼球转动不流畅,视物重影;同时也有肌肉不协调感加重,写字困难,有时也可出现吞咽困难,进食也容易出现呛咳;说话时构音不清,没有办法控制音调,如吟诗样的语言等。

到晚期时,言语困难加重,肢体乏力,站立困难,无法行走,需要依靠轮椅等才能行走;理解能力也逐步下降,最终发展到意识模糊。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何诊断

根据典型的症状,如成年期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的步态改变、构音障碍,合并锥体束、锥体外系损害,头MR检查发现小脑、脑干萎缩,除外获得性共济失调等其他病因。结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可临床疑诊常染色体显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因检测可确诊。

其中SCA3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存在遗传早现,子代症状常重于亲代。因此,对于确诊患者,应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然而,大多数SCA在临床上无法区分,如有诊断SCA的临床证据,则应启动基因检测。目前SC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脑影像学和基因检测,并结合阳性家族史。如家族中特定的SCA基因型、临床表型高度提示某一种SCA或是某一种SCA的高流行地区,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单一基因检测,而在其他情况下,多推荐采用系统的SCA基因检测。下一代测序(NGS)技术有助于SCA的诊断,并能够进一步为流行病学提供信息。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何治疗

SCA治疗方法的发展进展有限,目前还没有已知的治疗方法能有效阻止SCA或其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 治疗上以康复训练、对症治疗为主,主要目标是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RNA干扰策略、反义寡核苷酸疗法已在模型中得到了较好的结果,但尚未进入临床试验。一些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改善共济失调障碍,增加肢体本体感觉控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治疗方案如下:

1.康复治疗。对于确诊为SCA的患者,规律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应在有相关疾病治疗经验的康复科专科医师门诊定期评估,指导训练方案。康复训练包括步态与运动训练、吞咽功能康复、语言功能康复等。

2.药物治疗。对于SCA患者出现的帕金森综合征症状,给予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常有助于改善这一方面的症状。同时对于患者病程中出现的肢体痉挛、抑郁情绪、疼痛、睡眠障碍等,也可通过对症药物治疗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3.多学科联合诊治。对于慢性进展性疾病,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包括神经科、康复科、营养科、遗传咨询、心理医学科等。(□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童玲玲)

原标题:罕见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责任编辑: 黎丽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