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失眠、头晕的克星: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失眠主要指开始睡觉到完全入眠持续时间长、难度大,高质量睡眠状态持续不佳,睡眠中易惊醒,睡眠时间短,且醒后再难以入睡等多种睡眠障碍的综合表现。传统中医学对失眠症有“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多种称谓。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大多数人常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紧张的状态,导致失眠症发病率逐年增高。文献指出我国18岁以上人群失眠总患病率14.5%,65岁以上患病率高达23.3%。根据2021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睡眠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我国有3亿以上人口罹患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
失眠患者往往伴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副交感神经功能抑制等特点。因此,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明显改善以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睡眠障碍。
星状神经节(SG)是由第6、7颈部神经节构成的颈下神经节与T1神经节融合形成的交感神经节,包含支配头部及颈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支配上肢及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并广泛分布于C3~T12节段的皮肤区域。
为达到良好治疗效果,接受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时,需完成至少一个疗程的治疗(左右交替治疗,每日1次,6到10日一个疗程)。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的作用机理、治疗范围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SG周围,从而产生可逆性阻滞,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张力,最终达到调节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使其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SGB能够明显改善以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睡眠障碍。
阻滞成功的表现:出现典型的霍纳征表现,即:眼脸下垂、面色潮红无汗、瞳孔缩小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起于1883年的一次手术意外,1920年用作专门的治疗方法,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用于失眠、头痛、颈面部神经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萎缩等疾病的治疗。超声成像技术使SGB能够精准并可视化,避开邻近重要器官及血管,并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保证了治疗的有效性,并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在国外,SGB疗法已应用40余年,每日至少有2万~3万患者进行该项治疗,占门诊神经阻滞治疗的50%~80%,其治疗学理论已为日本医界所公认。SGB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主要分为全身性疾病和局部疾病,包括头面部、耳鼻喉、口腔、颈肩部及上肢疼痛,尤其对于顽固性颈源性头痛、偏头痛、慢性顽固性口腔溃疡、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肩手综合征、原发性痛经、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癌痛等顽固性疼痛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此外,对于难治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抑郁症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SGB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方面:
1.通过对丘脑脑区的调控,维持机体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稳态;
2.通过调节阻滞部位交感神经张力,间接调控分布于该区域的交感神经所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同时,SGB可以阻断脊髓的反射通路,降低该部位交感神经兴奋性和敏感性,扩张小血管,增加局部区域血流,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加速代谢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疼痛介质,终止疼痛的恶性循环。
星状神经节阻滞优势
1.目前星状神经节阻滞是临床应用广泛的“绿色”治疗方法;
2.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症的总体有效率可达95.83%,经治疗后患者的睡眠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效果确切,患者满意度高。(玉林市中医医院推拿科 廖信祥)
原标题: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