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漫谈,玉林八音

时间: 2022-01-05 11:08:41 来源: 玉林日报 作者: 李义凡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李义凡)相信上了一定年纪的玉林人都会有印象,玉林人家办喜庆事,都会聘请八音班演奏助庆。八音班跟着迎亲队伍,穿村过屯,给沿途留下一路欢乐。或者固定在主人家,以乐曲迎接亲友、确认仪式流程。八音班停止演奏,也就意味着各种仪式圆满结束。过去,大家听就听了,也没有什么想法。但近二十年来,伴随宣传力量的加大,特别是玉林八音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大家就越来越关注了,也就想深入了解其中的方方面面。如:何谓八音?玉林八音的历史是怎样的?鼓亭又是怎么回事?应该说,目前为止,一些音乐史研究者做出了一定结论,见诸于他们的论文或专著。但笔者更想从考据角度为大家再普及一下,抛砖引玉吧。

玉林八音(资料图片)。

何谓八音

说起玉林八音,第一个疑问就是何谓八音?从典章制度考察,八音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周语》,表达8类乐器:金、石、土、木、丝、竹、匏、革。这8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就称为八音。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期就确定下来了。对于现代人而言,很难对应什么乐器属于哪一类别。很有必要普及一下。

所谓金,即用金属制作的乐器,如编钟、镈等。湖南博物馆和湖北博物馆陈列的编钟,很多人印象深刻。听了编钟演奏,更是令人着迷,“三月不知肉味”,则此谓也。

所谓石,则是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等。

所谓土,是用陶土制作的乐器,如缶、埙等。说到埙,就不能不提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只有一个吹孔的陶埙,距今约七千余年,是目前最早的实物。近年,玉林有一个年轻人也制作出陶埙进行商业经营。声音挺悠扬的,很好听。

所谓木,就是用木制作的乐器,如柷(音zhu四声)、敔(音yu二声)。这种木制乐器,估计没有多少人有印象,应该也失传了。

所谓丝,指用丝弦制成的乐器,如琴、瑟等等。《诗经》中有名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追求心仪的姑娘,用音乐打动是最浪漫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校园里女生宿舍楼下弹吉他的男生,活生生现代版“琴瑟友之”。

所谓竹,即是用竹制作的乐器,如排萧、洞萧等。

所谓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等。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所演奏的乐器,就是这里所说的“竽”。至于笙,成语有笙歌鼎沸、凤管鸾笙等。

所谓革,即是以皮革制作的乐器,如鼓等。据《庄子》载,鼓是黄帝创造的乐器。“黄帝在位,诸侯于东海流山得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燮。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

西周确立的八音,后来也演变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瓷器纹饰,由钟、磬、琴、箫、笙、埙、鼓、柷八种乐器组成为八音图。

但作为近代演奏乐器的八音,各地使用的乐器不尽相同。山西上党“八音会”、海南八音、广东湛江安铺八音、台山八音、信宜八音及广西壮族八音等使用的乐器种类和数量都有差别,但共同点就是都使用锣、鼓、钹、笛(唢呐)。所以说,“以使用8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八音”这种说法在现实中可能对应不上。应该都是取古代八音之名,结合当地文化,进行乐器取舍组合罢了。

就当代玉林八音田野考察来看,演奏乐器包括锣、鼓、钹、笛(唢呐)、板、梆子共6种。显然不足以支撑八音的说法。但据笔者父亲生前回忆所留下的文字,八音乐器还包括大秦胡(低音板胡)。再加上人声吟唱《六国封相》和《进子》,就构成了玉林八音的含意。至于当今看到不同八音班各种各样的乐器,则是时代发展,各取所需了。

从西周八音到当代八音,是历史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结果,也是与流入地民俗文化融合的结果。在传播过程中,必然要与当地经济、文化相符,才能生根发芽。玉林八音也是这种情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

八音乐器

明确了八音的内涵外延,本来应该说说历史了。但无论是玉林八音还是广西八音,目前为止似还无人深入研究过其历史演变历程。笔者也没有这种能力。仅想就八音乐器里面的钹、笛(唢呐)等说说一些别人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看法。

钹,也叫镲。有大小厚薄的差别。据音乐史研究者考证:镲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大部分国土所在地)的巴比伦、亚述和希伯莱(即后来迁至巴勒斯坦的今以色列)古国。在发源地的不少古迹上,尚留有镲的记载和图像。公元年间前后,镲由波斯或土耳其传入印度。此后,由印度渐传播到受其文化影响的缅、泰和东南亚诸国。镲约于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由印度传入中国。更准确的表达是,据《隋书·音乐志》记:“天竺乐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公元346—353年),重四译来贡男伎。”而天竺乐的乐器就包括钹。隋唐时期,钹大量应用于演奏西域乐曲。在壁画和石刻中也有反映。明清时期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

钹于晋代传入中国说是基于文献及北方考古资料。但事实上,北海市合浦汉墓也出土了一面钹,形状与当今使用的小钹大体相同。这似可说明钹传入中国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种途径的。在汉代能够拥有舶来品的,绝对不是一般人和一般机构。从这个角度推理,汉代时,钹作为乐器应用于玉林本地难以成立。

八音乐器中另一重器(应该称为首席重器)笛(唢呐),玉林本地也称为六笛(乐笛)。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也有一种说法是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名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这都说明唢呐在这时期主要还是应用于官府及军队。到了明末清初,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据介绍山西晋北鼓吹(唢呐艺术)的文章,唢呐于明代正式成形,清末民初达于兴盛。

玉林八音的源头

为了说明玉林八音的源头,有必要引用其他地方的八音历史表述。山西有“八音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民国初年由山西客商引入河南周口,发展为“八音楼子”。广东乐昌、湖南汝城等地的八音,也叫“土班子”“登板戏” ,明清时期就盛行,民国时期尤甚。广东高州八音锣鼓传在明末清初时期由福建传入。广东肇庆八音班,约产生于清中叶。贵港港南区湛江镇双联村竹山屯的八音队最为著名,其历史据现有村谱记载才一百多年,乐器与玉林八音一样。根据外地研究者研究,固然说“鼓吹”源头可追到汉代,但形成现代“八音”艺术不可能有那么早。南宋时期曾任桂林通判的浙江温州人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卷七乐器门之“平南乐”中记载,广西各地好乐,无所不用,哪收耕田都“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后人无法得知这个“笛”是否就是唢呐呢?对于周去非而言,一般的音乐都不入耳。但他欣喜地发现,在浔州府平南县(即现在贵港市平南县)能听到正统乐坊音乐。原因是“异时有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笔者无法确认这是不是“八音”,但平南县八音史却是以此为开端。《玉林市志》采用的玉林八音“唐宋”说,或许根据就在这吧。

玉林八音目前都没有在文献角度发现确切传入时间,都只是民间口传。光绪版《鬱林州志》也没有关于玉林八音的记载。据玉林八音国家级代表性传人庞伟元先生在1984年应约开展广西汉族八音调查时发现,口碑资料溯源最久远的玉林八音班都在今福绵区。关于八音曲谱最早由明末陈姓笔吏从宫廷带回之口碑,福绵十泰馆传人之一袁廿八(福绵区樟木田寮村人)曾对樟木罗冲村多毫陈启文、陈美初说过;十泰馆传人林运卿、李勃(均福绵区新桥人)亦对其门徒言及此事(庞伟元先生釆访林运卿徒孙许进贤时亦如是说)。考察玉林八音曲目,明显不少出自元曲和清代编《南北九宫大成谱》,这是玉林音乐史研究者公认的事实。和当今北方八音班曲目对照,可以看到有不少共同点。同时明显可以看到粤剧的影响,而粤剧传入广西是在清中期,粤商对玉林大规模影响也在清中期及之后。玉林八音的乐器,都包含在晋北鼓吹乐器里面。这几方面,都似可说明其从北方南传的可能性。综合考虑,似可这么表达:玉林八音萌芽期在明末,成熟期应不早于清中期,清末民初才大规模流行。

八音鼓亭

说起玉林八音,就不能不说说八音班里面的“八音鼓亭”。玉林所称的“八音鼓亭”,广东顺德称为“八音锣鼓柜”、广东高州称为“八音锣鼓亭(柜)”。从名称看,更接近高州的称谓。但从外观看,则无大差别。玉林博物馆基本陈列二楼就展示了一个“八音鼓亭”,征集自玉林城区。在福绵区樟木镇也曾发现一个年代稍早的“鼓亭”,但品相稍差,现收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我观察过,很多观众在参观博物馆基本陈列“民间戏曲”这一部分时,都没有对“八音鼓亭”予以特别关注,可能是不了解其内涵吧。其实,所谓“八音鼓亭”就是可以放置八音班乐器且便于乐手一边行走一边演奏的一个亭子式柜子,下部为箱式,箱上竖四柱,四柱支撑一个顶盖,顶盖四周往往雕刻有很多吉祥纹饰或图案,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鼓亭可不是每一个八音班都有,也不是每次演奏都使用。只有那些家族财力雄厚的八音班或庙宇祠堂之类才可能拥有,也只有在节日巡游,庙诞出游、婚礼迎亲时才会使用。想想,在道路上听着铿锵的锣鼓声、欢乐的唢呐声,看着赏心悦目的“鼓亭”,那欢庆场面,绝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无论古代八音,还是现代八音,演奏的都是人间喜怒哀乐,表达的都是人世情怀!八音不断,欢乐无限!

原标题:漫谈 玉林八音

责任编辑: 宁夏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