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抗金名相李纲两过玉林

时间: 2023-10-26 16:50:57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作者: 陈俐

读宋史专家史泠歌、王曾瑜合著《宗泽李纲评传》,深深为这两位抗金名臣在乱世中竭尽孤忠扶危持颠、以身许国欲挽狂澜的爱国精神所感染,两人最终的壮志未酬、忧愤离世,让人久久意难平。好书不厌读,我在其中的第八章《贬谪流离路修长》盘桓许久,从李纲的人生轨迹中发现了容南、鬱林、北流等地名,不由得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忍不住想要更细致地去探究,这位南宋“中兴名相之首”与我的家乡的所有交集。

自怜许国心犹壮,却笑谋身术已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身世家望族的李纲,把匡时济世、兼济天下当作了毕生的理想。乱世的宦海浮沉,犹如飓风刮过的海面,惊涛骇浪翻涌不休,李纲就像一位倔强的船工,危难之中挺身而出,一次又一次,试图奠安一艘千疮百孔的危船。他几经大起大落,不断遭遇排挤打压,爱国救国的初心仍丝毫不改。于是,在他人生中的最低谷,建炎二年被贬至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市)安置。往返途中,今玉林市辖区内有幸留下了这位名臣忠相的诸多足迹和诗篇。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生于秀州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他少负才名,宋徽宗政和二年一甲进士及第。我观李纲热烈奔放的个性,充满激情的作风,不似拘谨守礼的普通士人,而是勇于自荐、敢于亮剑的勇士。片纸难于写尽李纲的跌宕人生,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数次“惊世骇俗”之举和人生重大转折中,找到他两过玉林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而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他的诗文,读懂他的壮志,体会他的失意。

——宋徽宗宣和元年,开封发生水灾,李纲上奏议论水灾和弊政,被降职。

——宣和七年,金军南侵,43岁的李纲时任太常少卿,唯恐官小言轻,刺臂血上书。他力主“假皇太子以位号(传位与太子),以保守宗社,收将士心,以死捍敌”。仓促间,这份血书并未获得重视。但他仍然设法说服了自己的好友、能为此事进言的给事中吴敏,在宋徽宗禅位、新皇帝守城一事上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钦宗靖康元年,东路金军直扑开封城,李纲听到宰执们在怂恿皇帝弃城出逃,不顾自己身份低微,坚决请求与宰执们“廷辩”。正是这次廷辩,他奋不顾身,自请督战,获得了主持开封防务的机会,官职超升至尚书右丞(副相的末位)。第一次开封保卫战历时一个多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金军退走。其间,武将姚平仲因立功心切,擅自偷袭金营失败,宋廷一时慌了手脚,一度罢去李纲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职务。太学生陈东率大批士民伏阙上书,要求宋廷复用李纲。宋钦宗虽然迫于形势再度起用李纲,但心里“疑其以军民胁己”“颇忌之”。因此在东路金军北归后,宋钦宗将李纲调离朝廷,让他有职无权地去救援被西路金军围困多时的太原。后太原失守,李纲遭贬黜流放。当年11月,东、西两路金军会师开封城下,不久二帝被俘北上,北宋亡。

——宋高宗赵构登基,改元建炎,亟需借助李纲在士民中的威望,遂拜李纲为相。朱熹评价李纲任相期间的作为:“建炎再造,首登庙堂,慨然以修政事,攘夷狄为己任。”然而“攘夷狄为己任”,注定不容于苟且偷安的年轻皇帝,赵构显然更加信任一路扶持他避敌自保的黄潜善、汪伯彦。因此,在任相仅仅70多天后,李纲遭弹劾罢相。之后,宋廷履加贬黜,把李纲从鄂州逐到灃州,最后流放海南。

今玉林北流交界处的“天门关”,在唐宋时期是中原到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一个重要通道,是被贬官员往返海南的必经之路,时人俗称此关为“鬼门关”。当时的李纲,做好了“分死海上,不归骨中州”的最坏打算,他在贬谪路上作诗填词不断,表达有志难伸的惆怅,又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一首七言《有感》颇具代表性,他感叹道:

自怜许国心犹壮,却笑谋身术已疏。

二圣未还民未靖,尚思痛哭奏囊书。

榕树间关鹦鹉语,藤盘磊珂荔枝红

李纲罢相后,依朝命,从江苏到湖北,又至江西,过湖南,大约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春,抵达广西境内。

大概是历史有心不让李纲错过玉林,此时的一次大赦也没能让李纲如前朝的李白一样,在流放半途中即得放还。

驱逐李纲出朝堂之后,宋高宗将军国大事交付给臭味相投的左相黄潜善、右相汪伯彦打理,自己在行宫内安心享乐。岂料建炎三年初,金军骑兵突袭扬州,赵构仓皇登船出逃,给扬州带来史无前例的屠城惨祸。赵构逃到杭州后,不得已下罪己诏,大赦天下,罢免黄、汪。但在罢相前,黄、汪二人以开释李纲,会得罪金朝为由,撺掇宋高宗发布诏令:“释诸路囚杂犯死罪以下,士大夫流徙者悉还之,惟责授单州团练副使李纲不以赦徙……”

李纲在象州(今广西象州)收悉“天子德音”,“惭怍震惧”,感慨“恩霈旷荡,独不沾濡”。此后很快他又惊悉“苗刘之变”,为武将苗傅、刘正彦逼迫宋高宗內禅一事揪起了心,生怕稍有不慎,就导致王室倾覆、生灵涂炭。他在无比激愤和惴惴不安中跨过桂林山水,大约在经过贵州(今贵港市)时,见到了“銮舆反正”的信息,得知宋高宗成功复辟,心绪稍安。

建炎三年端午日,他到达鬱林州,在此间写诗道:

久谪沅湘习楚风,灵均千载此心同。

岂知角黍萦丝日,却堕蛮烟瘴雨中。

榕树间关鹦鹉语,藤盘磊珂荔枝红。

殊方令节多凄感,家在东吴东复东。

对于此时的李纲来说,岭南蛮烟瘴雨之地,虽别有一番景致,却难有欣赏的兴致,他离家越来越远,归期渺渺,凄感萦绕心头。

他在鬱林州还作诗四首,悼念已被宋高宗及黄潜善、汪伯彦君臣残忍杀害的太学生陈东。其中有诗云:

平昔初无半面交,危言几辨盖宽饶。

幽冥我已惭良友,忠愤君应念本朝。

由此可见,陈东在靖康年率众伏阙上书之时,并不认识李纲,两人甚至没有见过面。陈东恳请朝廷复用李纲,完全是激于大义,为民请命。

远离朝堂的纷争,李纲把精力投入著书立说,他也如其他儒学者一样,积极为儒学经典作新的注释,追求立言。流放途中,他与亲朋好友书信不绝,不仅论及时政,更对学业进行交流探讨。在鬱林期间,他研究《周易》颇有心得,因此作诗《寓鬱林着<易传>有感》:

谪来海峤远兵戈,精义微言得切磋。

地入鬱林怀陆绩,桴浮沧海学东坡。

圣经广大随人取,重说纷纶奈若何。

从此梁溪作诗少,用心已向六龙多。

义文作易仲尼传,究极阴阳本自然。

妙理欲求须得象,至言已契可忘筌。

绝编何啻须三过,知命从今加数年。

叹息时无邵康节,数该今古与谁研?

却收老眼来观国,尚冀中原早戢戈

建炎三年十一月,在黄潜善、汪伯彦被罢相大半年后,宋高宗对当年冬天金军的大举南侵惶惶不可终日,才下令说:“责授单州团练副使、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李纲罪在不赦,更不放还。缘累经恩赦,特许自便。”

赦令传来时,正是李纲自雷州渡海,到达海南岛的第三天。在岛上仅十日,李纲又北还雷州。他倍感庆幸,赋诗多首以寄情,其中有语:“却收老眼来观国,尚冀中原早戢戈”“梦中曾过鬼门关,敢冀君恩听北还……”料想这梦中的“鬼门关”多少与他脚下走过的今玉林市境内的“鬼门关”有些联系吧。

建炎三年岁末,李纲经化州,抵达容州地界。自离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如今“去国三年久,离家万里余”,心中忧思离愁郁积,加上瘴气的侵扰,他“宿病大作”,不得不停下脚步,将息调治。此时的南宋境内,长江流域有金兵铁骑,李纲远在剑川的家人也不得不扶老携幼,离家远避兵祸,而岭南一带又有盗匪作乱,道路梗阻,李纲也一时无法北上。因此他一直延宕至建炎四年四月六日才离开容州,去往藤州(今藤县),在容州盘桓长达三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也如同数十年前到过玉林的苏轼一样,在这里结交本地文人雅士,一同游历山水,探访隐士,感怀人生,唱和诗词。

《梁溪全集》存有写于容南(容州别称)道中的两首诗如下:

路入容南境,风烟自一方。

山空云苒苒,春动水茫茫。

紫府丹砂秘,幽村碧树芳。

肃然有佳致,作个是炎荒。

闻说容南久,安知客路经。

沉沉洞天近,湛湛古湫渟。

日落峰峦翠,春回草木青。

丹砂如可问,当卜老岩扃。

还有陆川道中偶成一首:

峤南江北本来同,往返纷纷一梦中。

旧事销磨那复有,新愁缭绕亦成空。

天边山色浮浓翠,溪上云光拂淡红。

我把浮生如梦看,云山原是小屏风。

在他的笔下,春天的玉林,生机盎然,山水如画,虽分属岭南“瘴海”,但隐士炼丹修仙于此,又仿佛世外一般,恬静清幽。

大约在他去往雷州前,鬱林郡守曾以古律诗相赠,此时李纲共写成两首古律诗,以答其意:

山围古郡碧周遭,陆绩衣冠雅自褒。

海上来归怀尘尾,鬓间空叹长霜毛。

易书顾我耽成癖,诗笔怜君老更豪。

此去龙城幸非远,不须巨石压云涛。

垂老相逢海峤间,盈编珠玉破愁颜。

清名岂籍鬱林石,雅志常存仙奕山。

丘壑采薇嗟我病,弦歌为政羡君闲。

中原杳杳旌旗暗,回首春风涕一澘。

这两首诗再次援引了三国时期东吴鬱林郡太守陆绩的“鬱林石”典故。由诗可见,鬱林郡廉吏遗风犹在,民风淳朴,治理者弦歌为政,颇得清闲,但李纲终究还是惦念着杳杳中原,遍地狼烟,不免泪湿青衫。

唐代著名学者元结,字次山,曾任职容州,政绩颇丰。鬱林郡守建次山堂,怀念元结。李纲为次山堂赋诗道:

华堂高敞为思元,善政相望数百年。

册府声名秀群玉,海邦岩洞有参天。

漫郎去久风流在,病客来临道里邅。

圣主中兴谁作颂,愿观老手笔如椽。

李纲在琼山(今海口市琼山区)远华馆暂住时,曾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走到一所山间小堂,见有道士坐堂上,诵李白的《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源序》,中有“良田名池,竹果森然,三十六洞,别为一天”之语,醒来颇觉惊奇,内心暗想,莫非神者有所预示,将在道教的洞天福地有所奇遇?于是他决定在途经容州、惠州时,一定要到勾漏、都峤、白石、罗浮等洞天游历一番。因此,玉林境内的勾漏、都峤等道家洞天福地都留下了李纲的足迹,《梁溪全集》有《过北流县八里游勾漏观留五绝句》:

百里仙山气象雄,参差峰岫翠成丛。

云骈鹤驭今何处,丹灶依然洞穴中。

葛翁求令为丹砂,今我来从海上槎。

只恐山灵嫌俗驾,未容归客卧烟霞。

羽人相导把霓旌,窈窕松林露气清。

不用逢迎同贵客,蹔来花院听棋声。

避谤多时不到山,忽惊身在洞天间。

北归更觉君恩重,得遂清游一解颜。

洞户沉沉别有天,玉楼珠殿锁霏烟。

如何祠馆人间世,破屋荒凉紫府前。

循着《梁溪全集》卷24、卷25中的排序,可以看出,李纲大致是从今天的陆川走到玉林城区,然后经过北流,到达了古容州的州治普宁县(今容县),他在此度过了除夕。正月初一,他兴致勃勃地去游览都峤山,于栖真观中留下五首绝句:

元日寻真到洞天,溪边春色已嫣然。

落花流水人间去,谁道桃源不是仙?

松岭云峰步步佳,芒鞋竹杖极幽遐。

使君不得同清赏,正恐山将翠幕遮。

远目增明都峤山,丹梯况得遂跻攀。

乃知猿鹤真心在,乘服轩裳秪强颜。

叠嶂高岩耸八峰,云间紫翠郁相重。

故应洞穴通勾漏,更爱林峦接大容。

石磴盘纡木蒨葱,扪罗独上最高峰。

白云深处时回首,千里江山指顾中。

他当夜留宿在山上的灵景寺,又赋长诗《宿都峤山灵景寺》:

清晨游栖真,薄暮宿灵景。

山空松桂香,云细泉石冷。

高崖敞飞檐,象纬逼参井。

惜无娟娟月,散此林下影。

……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容南鼎新郡庠(府学)却坚持开办讲堂,招徕学子读圣贤书,大兴教育,李纲深感难能可贵,为讲堂取名“育材”并赋诗赞赏:

治世崇儒术,胶庠寓属临。

自从驰羽檄,谁复念青衿?

贤守来南纪,宏规肇泮林。

飞翚开讲庑,鼓箧拂书蟫。

采藻绣江水,仰高都峤岑。

……

李纲在容州,还十分欣喜地品尝到了岭南的佳果——荔枝。不熟悉本地农业历史的笔者颇有些疑惑,宋时玉林本地的荔枝,竟有类似“三月红”这样的早熟品种?但《梁溪全集》确有李纲诗《容南初食荔枝二首》为证:

海山荔子冠炎荒,颇恨遄归不得尝。

犹喜容南三月里,轻红初擘一枝香。

买地城南种荔枝,每留核付守园儿。

但祈四海兵戈息,会见开花着子时。

三月二十三日,李纲收到了两个好消息:一是王师屡捷,金军远遁;二是获悉全家老小已经平安抵达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上饶市德兴县)。此时两广一带盗匪已平,道路畅通,于是李纲略作占卜,预备离开容州北上。

贬至琼崖,在宋代已是官员流放的炎荒极地。李纲遭此劫难,中土的亲故都不免有意避之,但却有豪侠仗义之士,只为敬慕李纲的忠义爱国,不辞劳苦,抛家舍业,追随他远游。一位周姓“贤契”,字元中,不远万里,前往海南看望李纲,虽“道途相失”,未能会面,但情义弥足珍贵。另有一士人姓虞,字祖道,一路陪伴李纲南下,并渡海至海南岛上,次年又一同北归,他们在容州依依惜别。李纲为其赋诗道:

饱经忧患莫如吾,暮景余生寄一桴。

独子相从来瘴海,岂知还得共归途。

应观天下奇男子,解笑人间浅丈夫。

老去山林养衰疾,好音时与系飞凫。

建炎四年四月六日,李纲离开容州。他一路北上,穿州过省,终于在当年八月与其三位兄弟团聚德兴县。他们派出幼弟李纶返回无锡拜扫祖茔,随后打算举家搬迁至祖籍地福建邵武,但邵武一带盗匪横行,处处是战场,于是李纲又开始了全家迁徙的漫漫旅途。算起来,从他往返贬所,以及后来带领全家转徙,到最后定居福州长乐县,一共历时五年。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纲体力衰退,病痛缠身。但各种打击,始终未夺其志,李纲仍然利用各种机会上书,坦陈自己的政见主张,也曾给当朝的吕颐浩、秦桧、张浚、赵鼎等相臣多次写信,推荐自己的抗金大计,甚至也曾流露出为团结抗金自荐之意,但他始终没能再回朝堂,再也没有站在国家层面上施展才华的机会。绍兴年他相继任职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湖南路安抚使,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每次任职他都劳心劳力地造福一方,并无过失,但这三个岗位在任时间加起来也不到3年,更多的时间处在罢官赋闲状态。而今看来, “恐金症”早已深入骨髓的宋高宗,在坐稳龙椅之后,他的朝堂又怎么再容得下“金人所不喜”的宰相李纲?

我们今天从史料中读到李纲在流放归来撰写的许多关于“抗金”的政论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谋略且有文采,遗憾的是,这些富于远见卓识的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用。即便是有主战倾向的宰相吕颐浩、朱胜非当权,李纲的仕途,仍然折戟于无原则的派系倾轧。

绍兴八年,秦桧独揽大权之后,南宋王朝与金朝达成屈辱的和约。“衰病交攻”的李纲,全然不顾再次招致流放的风险,愤然上《论使事札子》,反对屈辱求和苟安,他言辞直指“执和议主事者”,实际上是批评权臣秦桧。但一个赋闲多年的老臣,即便他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也早已不值得当权者为之一顾。他唯一还能做的,是再三上章,力辞朝廷此时给他的加官,不沾上半分和议带来的“恩泽”。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正月,李纲病逝于福州,享年58岁。

“整顿乾坤第一人”“儿童草木亦知名”“拨乱反正,扶危救倾,奋不顾身,孰如公者?”……人们“陈词而祭,哀歌而挽,远者数千里,重者至再三,而诗篇或累十数”。

多年之后,朱熹对李纲作出了公正的评价:“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

我在新闻快餐流水线上打螺丝20多年,并不具备研究历史的专业能力。写成此文,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宗泽李纲评传》的研究成果,甚至有不少“搬运”的成分。近年来,在广东惠州、梅州、肇庆、湛江等地,以及李纲仅仅待了10天的海南,标识着李纲的文旅元素见诸于景点,当地也有不少学者挖掘整理与李纲有关的历史文化,撰文刊登在媒体上。但在李纲曾两次路过,并盘桓了数月之久的玉林境内,却鲜见他的“蛛丝马迹”。因此我勉力写作此文的本意,在于向本地有能力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开发文旅资源的有识之士们进行推荐,期待着他们有更深入的研究整理,以便让更多的玉林市民及往来游客知道,除了大文豪苏轼,还有一代名相李纲曾在此流连,希望玉林的山水间也广为流传李丞相的故事和爱国主义精神。(陈俐)

原标题:

抗金名相李纲两过玉林

责任编辑: 梁远帆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