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12墩文昌阁明清石柱础惊艳现身

精致、华丽的柱础,展现着文昌阁的精美、宏伟、高雅和庄重

时间: 2023-10-26 17:42:39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周立华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周立华)2022年11月24日本报8版《玉林文昌阁:三建三毁,终成传说》刊发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市民来信来电述说自己印象中的文昌阁以及关于文昌阁的故事。日前,记者再次来到云龙桥附近的文昌阁旧址,玉州区教研室主任张冬森告诉记者,在南观小学附近一条巷子里,藏着10多个石墩,可能与文昌阁有关。

12墩石柱础藏在小巷里。

12墩石墩是文昌阁的柱础

在南观小学附近一条杂草丛生巷道中,记者看到了横七竖八放着的10多个石墩,石墩形状各异,有如石鼓状也有花瓶状,但规格基本一致。记者找来尺子丈量发现,石墩高约50厘米、宽约40厘米,有的石墩有纹饰,但看不出具体内容。

李义凡在对石柱础进行仔细观察。

次日,记者约上玉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再次来到石墩现场勘查。在清洗掉石墩上的泥巴后,石墩露出了真容。在现场对12个石墩进行初步勘验后,“根据石墩材质和纹饰,初步判断石墩是玉林文昌阁原来的柱础,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李义凡介绍,因为历史上文昌阁多次重建,清代重建时也用到明代遗存的材料,所以保留到现在就有了不同年代的柱础。

李义凡对石墩仔细观察后,指出其中一墩柱础的材质是汉白玉,不仅材质非同寻常且年代久远,属于是明代文物,更加难得的是,该柱础上面纹饰复杂、造型独特,有兽纹有花纹,每个侧面雕刻内容各不相同,李义凡将这个柱础命名为“吉兽吉禽纹八面体座扁鼓型柱础”。另外11墩柱础基本相同,属于花瓶型八面体柱础。这批柱础有具象的写实纹饰、有抽象的图案装饰。很显然,装饰题材的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石柱础窥见文昌阁的宏伟

石柱础,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结构构件与艺术构件完美统一的典型代表,其主要作用是作为垫基石,承受屋柱压力。古代人为使落地屋柱不致潮湿腐烂,便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使得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了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古人对础石的使用十分重视。

精美的明代柱础雕刻。

“它原本是一个结构构件,后来又演化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依赖于结构功能的艺术形式。”李义凡介绍说,作为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石柱础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结构构件与艺术构件完美统一的典型代表,也是流存于中国几千年建筑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闪光点。

玉林文昌阁是玉林历史上一座重要建筑,从元代开始历经多个朝代,多次重建,现存的12墩石柱础只是文昌阁基础的一部分,但这些精致、华丽的柱础,充分展现了文昌阁的精美、宏伟、高雅和庄重。

文昌阁内曾有西汉铜鼓

对于玉林文昌阁的精美宏伟,记者在查阅清朝乾隆版《郁林州志》得知,文昌阁当时有一面西汉时的铜鼓,铜鼓不但有纹饰,还有蟾蜍等饰物,雕刻精美。

《郁林州志》记载,“---閣中有銅鼓高一尺五寸,面径二尺六寸,底径二尺六寸边出廣一寸,腰束減二寸,自边至中央几十九暈暈間或爲雷文或爲螺文或爲五銖錢交或爲蓮條文,中央隆起内廓有横斜十字文,沿遲近裏四分强,有六蟾蜍相去一尺三分,蟾蜍前高一寸足間一寸二分後高八分足間亦八分,鼓身儿三重带二十七暈暈間文與面同,兩旁近上有耳前後對出,近下亦有耳左右對出,文如貫索形,模中度鏤刻精工色如粶,沉士花班驳,西漢時物也---。”清朝的营造尺一尺等于现在的约35.5厘米,所以该铜鼓尺寸换成现在的规格,应该是高约53厘米,面径、底径约92厘米。

“从丰富而高雅、庄重的柱础,到内有精美的西汉铜鼓,使整个文昌阁建筑达到了在统一中有变化。”李义凡说,文昌阁从它的历史与所在位置来看,它兼顾着鼓楼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文昌阁建筑的地位,这些丰满富实的形态同时展现出历史上玉林文昌阁的雄伟的气势。“它与万花楼一起并称玉林两大标志性建筑,是名副其实的。”

文昌阁与万花楼并称“北楼南阁”

一座城市在不同的岁月会相应而生独特的地标建筑。“江上文枢、玉林名胜”文昌阁曾经是玉林的地标性建筑物之一,它曾巍然耸立于玉林城南的南流江之滨,与玉林城北面的万花楼遥相呼应,有“北楼南阁”之美称。

清代《郁林州志》记载:玉林文昌阁原名文昌宫,始建于元朝至顺年间(1330—1331年),是玉林各地文昌阁中建设时间最早的。明朝万历年间遭损毁,天启年间(1621—1627年)移至南桥边“瓮石成台,建阁其上”。

清代文昌阁两次重建,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文昌阁时,建于高大双层砖砌台基之上,于头座增建两层,连原一层共为三层,砖木结构,三重楼阁式,高四五丈。正面对南桥(云龙桥),左右两门,左面南街,右面朱紫街;左右各有台阶至平台,再上石阶即到白石栏杆围成的第一层大门,门匾上刻“文昌阁”,第二层为仓沮阁,祀创造文字的仓颉、沮诵。第三层为文昌阁。其平面呈六角状,每边长五米,通高二十米,在每个角都建有通天柱,可谓是飞檐翘角。郁林州志记载:“高数丈,远望俨一文塔”,故又称文星塔。

到了清末民初,文昌阁再次遭到战火摧毁,再也没有复建,仅剩下破旧的台基,后由于各种原因消失殆尽。

玉州区教研室主任张冬森自小在南桥附近长大,小时候在文昌阁台基上玩乐嬉闹记忆犹新,她说史料中记载“文昌阁建于高大双层青石砌的台基之上”,确实如此。

张冬森清楚记得,大青石砌外围、中间泥土夯实的台基,至上世纪90年代初还属于南观小学的一部分。“当时台基上面建有教室,需要爬青石楼梯才能上去,可见文昌阁台基的规模,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修建教学楼才拆除。”张冬森回忆,之后江滨路多次扩建,南观小学范围不断缩小,文昌阁台基成为现在江滨路南桥段一部分。

张冬森用笔画出了上世纪80年代文昌阁台基及周边建筑的草图,台基、云龙桥、南流江、教室宿舍、操场等跃然纸上,那是一段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原标题:

12墩文昌阁明清石柱础惊艳现身

责任编辑: 梁远帆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