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约3.5米,14家商号联贺
这块百年前楹联木匾内涵丰富
体现玉林商业文化、民俗文化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周立华)“我们在整理库房时,发现一块老木匾,约3.5米,上面还刻有字,可能是文物。”日前,玉州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宗森给记者来电,说在玉林文昌阁旧址——南观小学里面发现有老物件。
楹联木匾文字大部分清晰可见。
记者和玉林市博物馆的专家赶到现场了解情况,专家初步判断木匾可能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牌匾。这块残存的木匾上面刻有诗句,落款有10多家商号联名赠送的文字,整块木匾展现了百年前玉林内涵丰富的商业文化、民俗文化。
木匾长约3.5米,14家商号联名道贺
记者来到现场时,这块木板竖放在南观小学石板乒乓球台上,由于年代久远且雨水浸泡,木板旁边有些许腐烂脱落。玉州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宗森说,最近在整理物品时,在操场旁边排水沟里发现一块木板,上面刻有字,用布擦拭后,看到木匾中间阴刻着10多个大字,左下方的落款有10多个捐赠者名号。记者找来尺子量,木匾长约3.5米,宽0.5米。记者想把木匾挪到地板上,发现木匾一个人挪不动,估计重量有100多斤。
经过认真擦洗,木匾大多数字迹逐渐清晰可辨,木匾正中从上至下阴刻“舆诸君倾罇把琖话黄橙家味丹荔乡风”16个行楷大字。
木匾落款是14个商号名称。
木匾左边的落款是14个商号名称,字体稍小。经仔细辨认,分别是广(?)行、同德堂、安昌号、巨昌号、致和祥、生昌号、隆记号、同益号、常安号、兴记号、源生行、大生号、元昌号、协记号敬具。敬具两个字下面,还镌刻有刻章,但字迹模糊,已辨认不清。
虽然久经风吹雨淋旁有脱落,但整块木匾上的文字文意优美,笔迹雄浑朴茂中透着隽秀,潇洒动人,可见书法功底非同一般。
木匾是清代末期到民国时期的文物
玉林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研究部主任梁桉健看了木匾后,初步判断木匾是清代末期到民国时期的物品,该楹联木匾原来应该有一对,现在发现的是下联。其落款是一众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商号名称,其中不少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在历史上为玉林商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梁桉健说,这块木匾保存现状较差,开裂、虫蛀、腐蚀的情况比较严重,需要进行专业的除虫去腐处理,并保持合理的温湿度,才能有效阻止其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为此,玉州区教育局将楹联木匾捐给玉林市博物馆珍藏保护。
玉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介绍,匾额和楹联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楹联”,是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规则为要求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代建筑中,对联和匾额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祠堂府第、民居屋舍的匾额楹联,虽然大多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但其中也有不少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虽然残存的这块木匾只是“楹联”的一半,“舆诸君倾罇把琖话黄橙家味丹荔乡风”16个字凝练精切、意蕴丰富,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这块楹联木匾既是玉林古代传统商业的见证,更是地域文化的表达与呈现,是研究玉林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楹联文字受文学大家梁章钜影响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云:“市井屠沽,每藉联匾新异,足以致金”。题写匾额楹联者多是饱学之士,诗书画博学精通。明清时期众多巨商大贾无不喜好托名风雅,题匾赠送可以说是古代遗风,在清末民国时期的题匾仍是风俗和时尚,是清末民国时期玉林社会礼仪和交际文化的一种鲜活载体。
楹联内容“舆诸君倾罇把琖话黄橙家味丹荔乡风”,专家解释为:荔枝因色红,故称丹荔。乡风,乡里的风俗。“话黄橙家味丹荔乡风”显然是岭南都会玉林的风土人情特色,这些文字读来别有一番甘美甜腴的滋味令人愉悦。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清代道光年间广西巡抚梁章钜曾经在《梁章钜与同郡诸君子合撰北京虎坊桥福州会》中有:“凤窟麟州通御气;黄蕉丹荔忆乡风。”和“朱樱红杏开新宴;丹荔黄橙话故乡。”等楹联内容。
梁章钜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他是林则徐的好友、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
梁章钜同时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他在广西巡抚兼署学政(1836年—1841年)的6年时间里,所著的《楹联丛话》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梁章钜对中国文学最大的成就和贡献在于对传统楹联的整理和创作,为系统研究中国的传统楹联样式开了历史先河。由于主政广西,梁章钜对玉林的政治、文化影响也可谓深远。
在这块残留的木匾楹联中,“话黄橙家味丹荔乡风”等文字,显然受到梁章钜这位大家楹联文化的影响,但又没有生搬硬套,取之精华,巧妙写出“话黄橙家味丹荔乡风”,可见其文人真性情。
楹联木匾归属者成谜
这块楹联木匾授给谁?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李义凡表示,由于楹联只存一半,看不到完整的楹联木匾,无法判断木匾授给谁,但可以断定不是一般人家能够拥有的,因其长3.5米,且是14家商号联名赠送,这是很高规格的赠品。
由于南观小学是文昌阁旧址,是否属文昌阁遗留的?记者了解到,清代文昌阁曾经两次重建,最后一次重修文昌阁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在梁章钜就任广西巡抚之后,也是《梁章钜与同郡诸君子合撰北京虎坊桥福州会》中有“黄蕉丹荔忆乡风”和“丹荔黄橙话故乡”等楹联内容之后,借用名家语言镌刻楹联赠送文昌阁,似乎合情合理。
另外一种可能,由于梁章钜“黄蕉丹荔忆乡风”和“丹荔黄橙话故乡”的楹联均是在北京虎坊桥福州会馆时所写。会馆,实际上是同乡之间会面、商榷事务之所。梁章钜是福州人,在北京福州会馆期间,与同郡诸君子合撰形成的“黄蕉丹荔忆乡风”和“丹荔黄橙话故乡”,是有感而发。那么,现在发现的这块楹联木匾,会不会是会馆之物?
在玉林,说到会馆,比较知名的就是粤东会馆。《玉林市志》记载,玉林的粤东会馆同样始建于明朝,历史上数次迁建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光绪四年(1878年),最终形成三进两厢两天井的建筑规模。这个重修时间,同样是在梁章钜任职广西巡抚之后。
粤商,是玉林最具影响力的商帮,作为“岭南都会”的玉林,自明代开始就有粤商来往于此,从事工商业经营。所以,1878年粤东会馆重修时,玉林众多商号联名敬赠楹联木匾,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就是玉林普庵堂,普庵堂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据史料记载,由江西迁来的移民为祭祀南宋普庵禅师而建。清咸丰年间重修,这个时间节点同样是在梁章钜任职广西巡抚之后,普庵堂作为南桥附近的最大庙宇,历史悠久,颇有影响力。普庵堂重修期间众多商号联名敬赠同样有可能。
还有一种推测是,清末时期文昌阁毁于战乱后一直荒废。在民国初年,由于“废科举,兴新学”“倒神像,办学校”,鬱林有识之士对文化教育事业颇为重视,在文昌阁旧址(南观小学)成立“十甲小学”,将普庵堂作为该校二校舍,将四川阁作为三校舍。修建校舍、增加设备的钱款是由该校学董会出面将附近的社头一律投标变卖所得款供办学之用。或许就是在“十甲小学”创办之时,附近一带经商的商号联名敬赠了这块楹联木匾。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块木匾遗留“十甲小学”旧址至今,成为玉林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的历史见证。
原标题:长约3.5米,14家商号联贺 这块百年前楹联木匾内涵丰富 体现玉林商业文化、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