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村印象
兴业县城隍镇龙潭村原名寨寮村,始建于宋朝,以覃姓村民居多。据说明朝末期,当地覃氏的来祖覃澄因领兵征剿有功,获朝廷在龙潭村赏赐田地,于是在此定居下来。以前战乱盗贼多,村民便在村子四周用石头建成围墙,保卫村庄,得以生存繁衍。因这里地处六万山和大容山断层陷落形成的谷地之中,有深不见底的龙潭暗河而得名龙潭村。
龙潭村地处两广交接地带,位于大江口码头附近,地理位置优越,四面群山环抱。其中名为龙潭和万寿二山,林壑尤美。龙潭河曲曲弯弯绕山而过,淙淙之声一如琴韵。其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风景清幽。
沿着龙潭山山脚下的石道走上100多米,经过一个设有炮眼的石雕闸门,便到了龙潭山庄。山庄建在龙潭山的东、西两山峰之间,有左、右两个雕堡门,墙是青砖墙,地基则用石灰石砌成。正门墙壁设有精美图案和花窗,中间照壁有龙凤呈祥、墨兰等图案,上有诗曰:
龙潭大迹胜千秋,水绕山环景色幽。
绿野长春观不进,天缘有份再兰游。
龙潭山庄设计精美,雕梁画栋,蔚为壮观。第一进厅门上,书写着“覃静深祠”四个大字,中间设有大天井,两边的厢房为客厅、书房、财务房。天井右边,有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清澈见底,据说从未干涸过,冬暖夏凉,有鱼类生活在其中。第二进中间设有天井,两边设有厢房。第三进的主体是供奉原山庄主人覃静深的厅堂,两边设有厢房。整座建筑自下而上,依山而建,层层升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
据了解,山庄建于清乾隆年间,为龙潭村覃姓先辈覃静深的故宅。据说,覃静深是清代龙潭村的乡绅,他非常重视村里的教育事业,在村里设有学堂,对前来就读的学生发放学谷,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还给予奖励,培养了不少人才,深得村民敬爱。也因为这个原因,龙潭山庄一直被村民保护得很好,曾被广西电影制片厂选为电影《风雨桂东南》实景拍摄地。
沿着龙潭山庄右边的天然石阶,曲折蛇行,放眼皆是石灰石组成的山体,怪石嶙峋,形态万千。踏着陡峭的石阶努力往峰顶攀登,汗珠慢慢的渗了出来。至北面峰顶,春风徐来,空气清新,沁入心脾。从北峰顶举目遥望,四面群山叠屏,白鹭翩飞,好一片人间美景。此时,会发现,龙潭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得群山抵挡寒流的侵入,使得庄稼作物生长繁茂;而村子处在一低洼谷地,四面溪水回流,水源充足,可谓一宝地。村北峰东面是大片密集的现代化楼房,北面则是传统古民居和现代楼房间杂,古建筑与现代楼房各自独立,错落有致,各具特色。古今房屋对比,新旧层次凸现,历史时空分明。
古民居成为了龙潭村的一大特色。这里的古民居为岭南派风格建筑,融入少量徽派建筑元素,硬山顶构建,青砖包墙,犄角翘峨,灰沙压脊,有大门、天井、院落、厅堂、横廊。厅堂设香火供奉阁,构造巧夺天工,历尽沧桑岁月,是古代优秀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其中最亮眼者,则非震声楼莫属。它是开明民主人士覃震声的家宅。震声楼建于清末,是中西结合的一座碉堡楼式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楼为竖立的长方形,高四层,砖木结构,墙体青砖包墙到顶。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层楼叠院,别具一格。楼内置木板阁和木板梯。二至四层向外四面开窗,正面开六窗,两侧开三窗,窗户为欧式拱券状,墙的四面皆设有射击孔。第三层正面开有圆形小窗,窗口两边有对联。顶层设皇冠柱式装饰,气势轩昂,别有韵味。当年,覃震声和中共地下党员覃注礼接触后,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经常和覃注礼等地下党领导人在家宅里开展革命活动。在日军侵略兴业之际,震声楼又见证了一段中共地下党领导当地人民群众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1945年,桂东南兴业抗日武装起义爆发,震声楼成为了兴业县抗日自卫军的司令部,同年3月3日在震声楼对面弓延岭召开军民起义誓师大会,龙潭村一跃成为了桂东南兴业抗日武装起义的主要策源地。自1960年起,原玉林县人民政府先后将震声楼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近年,兴业县人民政府进行一次大修缮,重修了震声楼后房,重建了震声楼前面的广场和后花园,使得震声楼显得更为高大挺拨了。
沿着古老的石围墙走入龙潭村,穿过青石块铺成的大巷、担水巷、小姐巷、石狗巷、马道巷,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呈现在眼前,排列有序,古色古香。穿行于龙潭古村,仿佛置身于江南的古村落里,翘峨,马头墙,雕刻精美的雀替,木雕花窗,金钱图案柱墩等……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由于古建筑富有特色,传统文化浓厚,龙潭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 翔)
原标题:龙潭村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