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民国时期玉林教育令人“意外”

时间: 2024-05-16 15:53:59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周立华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周立华)凌叔华发表于1942年《妇女新运》第4卷第8期上的《由广州湾到柳州记》一文,记述了抗战时期这段曲折动人的逃难经历。文中部分文字是有关抗战时期玉林的宝贵史料,保留了当时玉林社会概况的文人观感。特别是其中有三处谈到,玉林教育当时的状况让凌叔华颇为意外,并为之赞叹。记者在查找相关资料后发现,玉林在民国时期教育发展水平是位居广西各地前列的,甚至在多方面领跑广西,所以凌叔华的意外,也在情理之中。

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红楼曾是鬱林首家私立中学——晴川中学的一部分。

凌叔华文章三处提及玉林教育

凌叔华一行经广东湛江赤坎到遂溪、廉江、石角,然后从蟠龙进入玉林,其间兵荒马乱中几经波折舟车劳顿,凌叔华心情难免低落,所以写下如下文字:“综计沿途所见厕所,不下百十处,大都臭气薰人,尿屎满地,甚至屎坑旁即是猪窝,令人憎恶……”但从进入玉林境内后,特别是(陆川)蟠龙动身到(陆川)良田,一路风景不错,且不时传来读书声,让凌叔华喜出望外,心情大悦。她在文章中写道:“沿路水田甚多,农家均瓦屋,竹林大树掩映中,常有几株红白山茶,村中妇孺,衣着齐整,过大屋前,时闻儿童读书声,令人觉得到了太平盛世了。”

民国时期容县学龄儿童纯真可爱。

第二次提及的文字是在进入陆川县城入住现代旅铺后,凌叔华到附近文庙瞻仰一下,建筑也甚壮观,惜里面驻兵,未敢进去。在一磁器店买茶杯,偶与店女闲谈,知道初小学生半年要交60元学费,每月还要交米二斗,为此上学极不易。

第三次是在玉林城区入住玉林饭店后,凌叔华上街头发现,玉林市面街道均较路上所见的宽大,店员都能说国语。她在文章中写道:“到鬱林过石桥有驻兵检查站,他们对路人很客气,查几件便放过去,鬱林是一大县分,市面街道均较路上所见的宽大,店员都能说国语,有一小店,伙计居然用国语同小莹谈话不少,他说是由学校学来的……”

玉林新式教育位列广西前茅

玉林教育事业源远流长。玉林这座千年古州自宋代建城起,便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教育事业。明清时期岭南都会日趋形成,玉林是当时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同时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航道腹地,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经济发展较快,尤其至晚清民国时期,玉林成为粤风、西风播迁广西的桥头堡之一。发达的经济文化促进了玉林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官学到私学,代代有新进展。

在继承了前朝历代的深厚积淀后,民国时期,玉林教育事业迎来了新发展,逐渐从私塾等旧式教学转变为新式教学,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等相继出现。

《广西通志·教育志》记载,由于玉林地区多属明清移民宗族,多以耕读传家为家训,助学传统兴盛、私塾教育盛行。当新学兴起之时,玉林众多开明士绅也投入到这场改良私塾、兴办新学的运动中,成为广西地域新学倡办的活跃之地。

民国时期,玉林新式教育位列广西新式教育的前茅,据《广西年鉴》统计,1935年统计乡(镇)小学不论是建校数量,还是完成比例在广西均名列前茅。其中,玉林县位居全省第一,建有73所小学,乡镇覆盖率100%;北流县位居全省第四,建有67所小学,乡镇覆盖率98.5%;博白县位居第七,建有65所小学,乡镇覆盖率98.5%;陆川县位居11位,建有49所小学,乡镇覆盖率100%;容县位居19,建有38所小学,乡镇覆盖率100%;兴业县办有24所小学,乡镇覆盖率100%。

社会资本办学热情高涨

与此同时,玉林民国时期民间社会资本办学热情高涨,尤其是运用民间资本办学、助学之风引领潮流。创办了不少私立中小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曾创办鬱林首家私立中学——晴川中学。1924年创办的晴川中学曾辉煌一时,学生来自鬱林五属各县,学校以“勤、俭、公、勇”为校训,校内有宿舍、图书室、阅报室、实验室、仪器室、膳厅、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设施齐全,并高薪聘请鬱林最有名望的英语老师执教。因为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晴川中学在当时名噪一时,受到当时的广西省教育厅嘉奖。

在《广西年鉴》1935年的乡村教育自筹经费数量统计中,玉林五属皆名列前茅,其中北流县位列第一,玉林位列第六,容县则位列第九,陆川和博白分列第十、第十三位。也是在这一时期,玉林本土商人群体的逐渐崛起,伴随实业救国之风潮,开办起各类职业学校10多所,为玉林工业、医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在容县自良的广西省立浔梧鬱师范旧址。

1940年在容县自良成立了广西省立浔梧鬱师范,面向浔州(现桂平市)、梧州、鬱林(现玉林)三个专区招生,玉林师范教育走上新台阶。特别是抗战时期无锡国专迁玉林北流山围村及萝村,为玉林开展高等教育的先河。

玉林在外旅居求学的学生日渐增多

晚清至民国,玉林有志青年为谋求救国、强国之路,纷纷出国留学深造,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据《广西留学史》记载,玉林县有留学生27人,兴业县有29人,北流县有36人,容县有111人。博白县自民国中期至1934年,出国留学生有5人,陆川县留学生有8人。

玉林城区的蝴蝶楼、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红楼、容县中学仿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法国哥特式教学楼、陆川县古城镇的八角楼等众多风格迥异保存至今与教育有关的建筑都是在民国期间修建的,体现了西方文化对玉林经济社会的影响。

《广西年鉴》1933年统计,玉林共创建民众学校、教育馆68所。玉林各县还创办了教育会、体育馆及娱乐场所,为提高玉林民众的文化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传统学风与西方教育思想得到很好的融合,向学之风与革命风气相互促进。即使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玉林各地师生依然“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从玉林的学校里涌现出朱锡昂、李明瑞、庞大恩、杨第鳇、王懿仁、张第杰、陈子涛、黄辛波等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前赴后继,都为中国的革命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玉林学子。

凌叔华途经玉林“时闻儿童读书声”的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如今玉林各地琅琅读书声依然绵延不辍,教书育人、文脉永续的玉林教育事业已然蓬勃发展。

原标题:《民国才女凌叔华眼中的玉林》(本报5月9日8版)续 民国时期玉林教育令人“意外” 

责任编辑: 覃维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