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
一直以来,我都活成了故乡的异乡人。虽然每次填写各类表格里“籍贯”一栏时,我总毫不犹豫坦坦荡荡地写下“广西玉林”四个大字,但是,作为一个四岁离开故乡,而后作为初中生也仅仅在故乡呆了两年半的人,于我而言,故乡更多的还是陌生而非熟悉。故乡的过往如何,我说不出一二三;故乡的未来会怎样,我同样呐呐不能成言。故乡的风物,我知道的,几乎仅限于各种美食:大肉馄饨、鱼糕、肉糕、肉丸、牛腩粉、牛巴、白糤、各色酸料……那是我作为一个爱吃人士的“自我修养”,而非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在“七一”党的生日到来之前,在玉柴工作的本家哥哥就嘱托我为故乡写一篇文章,把家乡的新貌展示出来。恭敬不如从命,我欣然答应。
哥哥家的村庄离我家的村庄不远,是个党龄等同于工龄的老共产党员,也是自西北工业大学毕业伊始就在玉柴工作至今的资深玉柴人。虽然他总自谦地称自己是个打铁佬,但事实上,通过与他聊天,我知道他是一个学养深厚的儒雅君子。对我来说,他就是故乡的最强磁石。
最初,刷新我对故乡认知的,是哥哥发过来的“故乡快讯”,快讯里的一串串数字配合着哥哥发来的独家图片,使故乡的模样一点点地具象化。这也让我了解到,我老家所在的县,已从原本的传统农业县转变为有高科技加持的农业强县。随着哥哥讲解面的增加,家乡的形象由点到线,再到面,再到立体,再到生动。故乡,就这样在我的心里有了越来越重的分量。
决定回故乡看看,也是因为哥哥的力邀。这个返乡邀约,哥哥两年前就已给我发出,中间又数次督促,却直到这一次,我才下定决心。
动车从柳州到玉林,只需120分钟,发达的交通网络,让返乡变成一件极其轻松的事情。玉林站是本次返乡列车的终点站,也因此,车厢里家乡的味道比以往坐过的任何动车都浓烈。在我的后座,就有一个操着家乡话的低沉嗓音一直在我耳边响着。久违的乡音像催眠曲,听着听着不由得就有了睡意。待到哥哥微信电话问我到了何处时, 猛地回头才发现,原本一直以为是某女子发出的低沉乡音,竟是出自一位帅哥之口,我哑然失笑。久离故乡,让我已难以分辨家乡话的“男女之音”。这位帅哥用温文尔雅的音调把整整一个故乡随口带着,走天南,闯地北,从他的身上能解读出故乡风物的滋养,哪里像我,父母亡故后,乡音几无用武之地,就是回乡也不好意思感叹“乡音无改鬓毛衰”了。
到达故乡时,是晚上9点半,哥哥到车站来接我,于是,第一次见面的哥哥和久违的故乡一道,以一种特有的温馨拥抱了我 。
酒店是哥哥早就为我订好的,放下背包后哥哥特意带我到玉林老城区的小吃店吃粉,店铺干干净净,装修简约,明显就是做街坊邻里生意的。几乎每一张桌子都坐有食客,人们安静地点餐取粉,神情悠然,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松弛感”,完全感受不到城市社畜的“班气”。我点了一碗“加量版” 的牛巴粉。牛巴、肉丸是家乡特产,据说,牛巴是用本地的水牛肉做的,从新鲜牛肉到粉店配料盆里的牛巴,折损率接近7成,也就是说,500克新鲜牛肉只能出产150克左右牛巴;而肉丸,则是用大木槌一锤一锤打成肉泥,再一个个在低温水里定型而来的,比其他地方制作的肉丸更Q弹爽口。一直以来,这两样都是我心心念念的故乡美食,虽然在他乡也能吃到,但由于失却了故乡的风味,吃起来仿佛少了灵魂。“这次能请你回来,应有故乡美食的一半功劳吧?”对哥哥的话,我笑而不答。
哥哥跟我聊今年大热的香料市场,聊有着神秘传说的玉林云天宫,聊乡村的露天宴席,聊果蔬的收成,偏偏就没聊他供职的玉柴。当然,也用不着他介绍,网络上俯拾皆是玉柴的江湖传说。玉柴这一价值千亿的“动力王国”,是一代代人接力成就的。聊着聊着,一个热气腾腾的故乡,在头脑里万物竞发。
热气腾腾的故乡在白天以更直观的感受冲击五官。哥哥去上班了,我就一个人到处乱逛,完全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放松。家乡的老城区街道整洁清爽,自建的小洋房前,老人安然地坐在绿化树下喝茶聊天。看到我,他们邀我一块喝茶。我的家乡话表达不到位就用普通话,而老爷子老太太听普通话也没问题,我们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聊起来。不把酒也话桑麻的闲适,岁月静好的悠然,夫复何求?若不是哥哥打电话叫我去吃饭,这些老爷子老太太留我下来吃个家常饭也未可知。
“家乡人这么热情,要不要多呆几天再走?”哥哥诚心想留我多在故乡玩几天,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内心不禁泛起了一丝遗憾。不过,以后我肯定会常回故乡走走的。
故乡,我们下次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