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玉林话,你还会说吗?

专家:方言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要让方言退出我们的视线

时间: 2023-09-28 15:14:32 来源: 玉林晚报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黎颖)9月19日至24日,在玉林市玉州区举办的玉林“十字街”城市文化艺术节盛况空前,无数市民走进十字街感受玉林文化。其中一处贴着“倾计”“一二三,穿威衫,四五六,夹扣肉,七八九,饮烧酒”“新人涕哭,某识糗”等玉林方言及本土民谣的方言墙特别抢眼,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同时也让更多人关注本土方言。

市民带孩子来感受玉林方言的魅力。

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

方言面临“断代”危机

你会说方言(指受访者家乡的方言,下同)吗?记者在十字街对不同年龄段的市民进行了简单调查:一半受访者表示能听懂方言,但只会说简单的方言;部分受访者表示不会说方言,也听不懂方言;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在和家人交流时,使用普通话。

00后小薇,在读高中,家住玉林城区西就社区,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玉林人,不过她表示方言墙上有很多字词是第一次听说,对字词的意思不太了解。“平时都是讲普通话多,在家和父母沟通也是用普通话,玉林话很少说,有些听得懂,大部分听不懂。”小薇告诉记者,对于方言墙上的“么藤”(意为“吗”)“建成”(意为“干净”)“顶瘾”(意为“好玩”)这些词还是头一次见,对于“凤凰单车大链饼”“上海手表勒手颈”这些民谣更是听都没有听说过。

另一位00后小陆告诉记者,正在读初中的他并不会说玉林话,“平时在家和学校都是说普通话,只有过年过节回老家的时候会接触到方言,很多都听不懂,更别说用方言交流了。”对于家乡的方言,小陆表示并不感兴趣。

80后李女士看到方言墙上的玉林方言就随口诵读起来。“‘蜡亮’(意为‘漂亮’)‘甘劲抽’(意为‘厉害’)这些词都是玉林方言常用的字词,我觉得玉林方言很好听,只是平时用得太少,很多都忘记了。”李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玉林人,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交流都是以普通话为主,和孩子交流也是用普通话,说普通话已成为一种习惯。不过当看到小时候常用的玉林方言,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忍不住跟着读了起来。她坦言,现在说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方言正面临着“断代”危机,未来会有更多孩子不会说方言。

方言连缀着情感与记忆,必须传承下去

传承方言有没有必要?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93%的受访者认为: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连缀着情感与记忆,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说了一辈子玉林话,觉得玉林话最好听,而且用玉林话更容易表达情感也更顺口。”家住玉林城区名山社区的吴阿婆,今年70岁,她有6个孙辈,只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大孙子会说简单的玉林话,另外5个基本不会说,更加不懂方言所表达的意思。她觉得,玉林方言一代代传承下来有许多精彩的词汇,比如玉林人常说的:假过卖猫、盲佬穿针——冇见过等词汇和歇后语,充满玉林文化元素和历史故事,有些歇后语还有口口相传的典故。如今,懂得这些玉林方言背后故事的年轻人凤毛麟角,她认为玉林方言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将玉林文化传下去。

70后文先生从18岁外出求学后都是用普通话做日常交流,大学毕业后定居北海市。对他来说,方言连缀着情感与记忆,身在他乡忘不了乡音。每次回到玉林探亲依然是用玉林方言交流,“说玉林话,才是回到家的感觉。”文先生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了解故乡的文化,他特意在平时创造一些说玉林话的机会,给他们讲玉林的谚语,鼓励孩子们多开口说玉林话,不过收效甚微。文先生坦言,在外地生活会更注重乡音乡情,希望孩子能说家乡话,传承方言。

专家:方言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要让方言退出我们的视线

语言学家刘半农曾说,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方言不仅在个体的情感中留有深刻印记,还与地方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一些地方的风俗、戏曲、文化等,都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础上的。因此,方言也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十字街的方言墙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今年80岁的周伟智是玉林师范学院退休教师,曾任师范教育基础研究部主任,研究玉林话20年,是玉林话方言研究者、专家。他十分认同刘半农的说辞,他说,玉林方言有玉林话、博白话、北流话、容县话、兴业石南话。方言不仅是地方文明的载体,也是传承地方文化的纽带、我们身份的标志和品牌。方言蕴含了本土百姓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以及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知。例如:“茶泡”,将冬瓜雕花镂物形成的瓜糖泡于水中,边品尝边欣赏,这是玉林地区的独有饮食文化;“跳麒麟”,反映了地方习俗;南门陈——大裤穿成裙、玉皇堂出游——厘把悯(撛把尾)等,都有典故和出处。“这些词语具有独特的玉林乡土文化,应该保护传承下去,不要让方言退出我们的视线。”

在周伟智看来,方言是根基、是灵魂、是维系乡土情结的纽带。他认为,语言的统一性与语言的多样性并不矛盾,普通话要学,但方言也不能丢。

方言该如何传承?

有人说,方言是本地文化的“活化石”,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在普通话成为通用语言的情况下,方言如何传承?

“现在的孩子都是说普通话,很少会说方言了。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必须要学,但是并不代表完全摈弃方言。”玉林市一所小学的曾校长告诉记者,他从教26年,从乡村学校到市区教书,他看到会说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他认为,方言应该传承下去,在学校和一些特定的公共场合应该说普通话,但是回到家里父母应该用方言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多接触方言,孩子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会了。

周伟智认为,方言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转变观念,提高保护意识。首先,教育部门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鼓励语言多样性,互相融合;其次,家庭的引导对下一代传承方言起着重要作用,为孩子提供学习方言的氛围;最后,相关部门出台规划和行动,举办多样化的地方文化活动,使方言得以保留和传承。“或许,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方言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是消失。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留住乡愁’有更好的承载体。”

原标题:玉林话,你还会说吗?专家:方言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要让方言退出我们的视线

责任编辑: 黎丽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