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场“代表委员通道”——聚焦临港产业、玉商回归、文化塑城 共绘发展新蓝图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廖晓东)2月20日,2025年玉林两会“代表委员通道”第四场在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启。临港产业蓬勃发展、玉商玉工回归助力经济跨越、文化塑城2.0引领城市文化再升级……围绕以上话题,三位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畅谈发展蓝图。
2月20日,2025年玉林两会“代表委员通道”第四场在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启。
新材料产业引领玉林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材料产业是玉林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华友是其中的锂电材料龙头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人大代表周盛夫介绍,华友广西锂电项目整体产值从2022年的15亿元,2023年的11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206亿元产值,2024年还完成进出口贸易93亿元。可以这么说,华友广西锂电项目已成为支撑玉林市工业和外贸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之一。
在应对市场挑战中,华友坚持“产品领先、成本领先”两大致胜法宝,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保持产品领先地位。同时,企业迫切希望地方政府在优惠政策落地、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招商等方面加大力度,培育供应链优势。
为此,周盛夫代表提出五点建议:增加区内基础化工材料供给、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打造更优良的外部配套环境、完善化工园区配套和产业物流体系、加快园区交通道路与周边道路联网对接及改善社会配套服务。
“我们相信,在玉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产业集聚优势,加上当地的政策优势、地缘优势和人力优势,玉林临港产业一定会得到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并成为玉林市工业发展的新引擎。”周盛夫信心满满地表示。
深化玉商玉工回归战略助力经济新跨越
自2023年8月启动“玉商玉工回归”工程以来,玉林市以乡情为纽带,系统化推动在外企业家和务工人员返乡发展。截至2月9日,全市已引进玉商回归项目559个,总投资突破1151.73亿元,带动6.16万名玉工返乡就业,实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双下降,走出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协同提升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5年玉林政府工作报告对玉商回归工作给出了高度的肯定。”在第四场代表委员通道上,市人大代表梁卫东介绍,下一步将重点实施三大创新举措推动玉商玉工回归工程纵深发展。首先将加快玉商回归产业园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用地保障、优化融资服务等举措,重点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深化“研发在外、玉林制造”合作模式。
其次,创新实施“双出海”战略。通过开展“玉商出海”“玉品出海”专项行动,开拓国际市场,构建产业明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链条完整的发展格局。畅通信息渠道、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帮助企业应对投资风险,做好海外维权工作,促进玉商企业国际化发展。
此外,玉林将强化商协会桥梁作用,持续加强与异地商会的对接,发挥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树立“来玉林发展就是玉商、在玉林工作就是玉工”意识,推动驻玉异地商会走向全国开展宣传推介玉林活动,有针对性地推介重点产业招商项目,吸引更多强优企业到玉林投资兴业,共谋发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梁卫东表示,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资源丰沛的优势,大力推动玉商玉工回归提档升级,为促进玉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统战力量。
文化塑城2.0推动城市文化提档升级
近年来,玉林市大力实施文化塑城,城市热度、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如今,玉林文化塑城正迈向2.0版,将如何在新阶段续写辉煌?
“我们将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聚焦多元文化融合、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等重点,推进文化塑城提档升级。”市人大代表乔鹏表示,将通过打造文化塑城2.0,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建设。
将突出“文化挖掘”提档升级,深层次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聚焦“业态创新”,强化文化IP塑造,打造玉林文化新地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在产业融合方面,玉林将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好“文化+”文章,推进农文旅互动、工文旅互通、商文旅互融,形成文化塑城的“黄金效应”。此外,玉林还将致力“精品打造”,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经典佳作,并引进文化名家,打造领军人才。
乔鹏代表还特别提到,玉林将着眼“品牌推广”提档升级,整合优势传播渠道,深化区域文化交流,构建面向大湾区、东南亚的文化交流窗口,不断擦亮“岭南美玉 胜景如林”文化旅游品牌。
原标题:第四场“代表委员通道”——聚焦临港产业、玉商回归、文化塑城 共绘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