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5-0009 玉林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18907758110广告热线:2828454订阅热线:2812467






2023年06月01日

家居建材市场跨业经营成风

买家卖家是双赢还是两败?

本报记者 邹江

窗帘等软装产品成为各上游装修材料商跨界投资的首选品种之一。图为市民在城区一家品牌窗帘店里选购。

“昔日的合作伙伴,如今的竞争对手。”近年来,玉林市家居建材商家跨业经营的现象屡见不鲜,卖瓷砖的也卖窗帘、全屋定制的大力推销墙面漆和墙板、开中央空调店的向水电安装业进发……这种跨业经营加剧了装修建材业“内卷化”,“通吃”的经济行为下市场反响如何?商家和消费者又该如何规避其中的风险呢?

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

杨凤在玉林城区一个家居大卖场经营一家窗帘店,今年5月下旬卖场开启“年中冲任务”活动后,她开始拜访同在一个商场的其他品类的建材商家。她说:“窗帘等软装产品属于家装最后订做的,也是最容易得到上游商家支持的装修品类,由这些合作伙伴推荐或带单,我们能提前锁定客户,签约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5月28日,她拜访昔日一个紧密合作伙伴时却发现,这个经营全屋定制的商家不知从今年何时起,也开始经营窗帘,该店店员在销售全屋定制的衣柜、餐柜等产品的同时,也全力推广自家品牌的窗帘。这让她陡然有了危机感:“家居装修的上游商家跨业经营,类似上游下闸截水,潜在客户中途就被他们截走,这将让下游商家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家居建材商家跨业经营早就存在,然而过去并不普遍,但是近两年来,类似的跨业投资却有增多的趋势。杨凤认为,这与国内家居建材业整体不景气有较大的关系,“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对手没有减少,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居建材商家自然而然地向装修上下游相关联的产业延伸,一是增加利润,二是提高接单量。”

“纵向投资”各打算盘

记者发现,近两年玉林城区装修建材业扩充新门店数量的“横向投资”是减少的,然而跨业、延伸经营其他品类的“纵向投资”是一直在增加的。由于商家不同和经营模式不同,这种“纵向投资”各打各的算盘。

很多商家是冲着增加业绩、赚取跨界利润而来的。像一家经营硅藻泥、艺术漆等产品的涂料商家过去在城区有3家门店,近两年却关闭了其中两家,只保留一家开在家居大卖场的旗舰店。商家在收缩涂料“战线”的同时,却做着其他品类的扩充生意:旗舰店增加了一半的经营面积,新场地重新装修,增加了墙板、全屋定制两类产品,并聘请了大卖场的3个金牌销售。

该店店长李兰如此解释其经济逻辑:“我们店的墙面涂料产品是装修阶段比较靠前的产品,过去一直是我们给其他品类的商家拉单,然而其他商家给我们的支持却比较少。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做呢?”基于这种考虑,该涂料店就考虑纵向发展,丰富其经营产品。首先引进的墙板是该涂料品牌旗下分公司生产的,自带品牌效应。同时自创品牌,去年下半年该店老板在国内东北地区开了一家家具厂,利用当地板材、木材的成本优势,加工全屋订制类产品,实现了“玉林接单,东北生产”。

而有的商家增加家居装修新产品是为了提升主营产品的业绩,像一家经营国内全屋订制大品牌的商家去年增加了窗帘产品。该商家解释:“现在全屋订制类产品竞争达到‘白热化’的水平,该类商家分成国内大品牌及本地家具工厂,前者赢在牌子大,然而价格较高,而本地做全屋订制的家具厂近年数量猛增,它们虽然牌子小,却价格优惠,抢了不少的单。”

于是为吸引顾客下单,该全屋订制商家把窗帘变成下单砝码:“这个窗帘也是牌子,按正常价格要花不少钱,然而只要顾客下单我们全屋订制的产品,这个窗帘基本上是半卖半送了。”

而处于装修下游的商家为扭转被动的接单局面,于是直接“跳”到最上游的装修材料领域,如城区一窗帘商家去年投资新建成一家品牌瓷砖店,通过瓷砖的销售“带旺”窗帘店。

跨界经营存在风险

装修材料的跨界投资现在比较热,然而就记者调查,发现玉林目前暂时没有特别成功的例子,其对实体门店的正向促进作用还有待观察。

首先,增加一个品类的产品,经营者要考虑自身资金实力。门店的装修成本、交纳品牌保证金等前期投入至少需要20万元以上;后期运营,在租金、人力成本都要翻倍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健康的现金流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其次,跨行如跨山,经营者还要考虑“学费”的问题。作为新入行者,为吸引顾客下单,一定要让利;同时还考验经营者的专业度,装修材料颜色如何搭配、施工师傅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仔细地做足功课,贸然投入往往会血本无归。如一家窗帘店近年投资30万元建成一家涂料店,然而在挑选合作师傅上却出了大问题,做出的墙面效果差强人意,结果投资者“铩羽而归”,不但投资成本分文未收回,还欠下10多万元的债务。

而作为消费者当然乐见“商家竞争,顾客得益”,然而也要防止自己成为商家试验的“小白鼠”。这些跨业经营者在新行业中完全是新手,其服务质量很大概率是存在较多瑕疵的。如玉林某小区业主赵勇选择使用一家涂料商家跨界经营的墙板、衣柜等产品,花费近10万元,装修效果却不太理想,“从产品的颜色搭配到安装的质量等都出了问题,花了大价钱,却买了个教训。”

--> 2023-06-01 本报记者 邹江 买家卖家是双赢还是两败? 1 1 玉林日报 content_108701.html 1 家居建材市场跨业经营成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