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5-0009 玉林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18907758110广告热线:2828454订阅热线:2812467






2024年07月30日

巧手编织非遗梦 电商带货助振兴

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博白了解竹编文化与产业发展

□祁海莲 吴纯菊 颜淑琴

农户冯姐(左二)现场教学,讲解竹编工艺品的制作。

实践团成员在水鸣镇白面麓生态园直播间进行带货试播。

近日,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青春筑梦心向党,电商赋能促振兴”助农直播实践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博白县水鸣镇白面麓生态园,了解博白竹编文化的发展及其制作、销售等产业发展情况,传承非遗竹编、传播非遗文化。

近距离看竹编发展,感受非遗文化

7月19日,实践团跟随当地村民来到水鸣镇竹编厂了解竹编的相关历史。据介绍,早在宋朝时,当地就已有编织竹篓、米筛、簸箕等器具的习惯,编织几乎是人人掌握的一门手艺。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依靠口授手传,世代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艺。如今,竹编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博白县也被誉为“中国编织工艺之都”,是广西重要的竹编生产出口基地。

竹影摇曳,芒草青青。博白县气候温暖湿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竹子生长,竹编织品也应运而生。

实践团参观的水鸣镇竹编厂,主要生产竹编灯具,通常用于文化长廊的装饰,房屋的照明等。一根根平平无奇的竹子,在村民手中可以幻化出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让人惊叹。而且,这些竹编灯具不仅在国内销售,还销往了国外。

实地现学手艺,助力芒编文化传承

7月20日,实践团跟随当地农户冯姐的脚步走进水鸣镇白面麓生态园。随着冯姐选竹、去皮、破篾、起底、织笼,然后收口,一个个竹篮编织成形。观看片刻后,实践团成员也忍不住积极加入其中,动手编织起来。

“我们制作芒编选择的竹子很关键。做竹编的竹子,一般挑选竹节较长,坚硬且有韧性,竹龄在2至3年的竹子。”冯姐一边编织一边用她多年的选竹经验告诉实践团该如何选竹。

“破篾的过程也不容小觑,这是一份十分精细的活儿,十分考验技艺,一丝一毫都不能错。”冯姐兴致勃勃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只见她一手握住刀具,一手转动竹节,起篾分层,她的手似有魔力般,篾片均分为薄厚、粗细均匀的一片片。冯姐说,剖好的篾片要放到太阳底下晾晒,使其水分减少,变得更有韧性。编织首先是“起底”,按照设计图样先编织出底部的框架,这一步要确保底部的平整和稳固。其次是编制主体,主体部分完成后,还要对它的边缘进行修饰、美化。“这一步步都需要极致的耐心和手艺,以确保每层之间紧密相连,没有缝隙或错位。然后,经过修整与打磨、过胶、晾干后即可使用。”在一压一挑间,一个竹编织品已在冯姐的手中成形。

竹编工艺凝聚着博白人民的竹编智慧。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张亮丽的博白文化特色名片。

电商带货助农,传手艺、促发展

博白竹编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当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为博白竹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博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竹编传承人制度、开展竹编技艺培训、举办竹编艺术展览等,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博白竹编的传承和发展。

在活动期间,实践团在当地直播间进行了带货试播。在如今电商正盛的时代,实践团主要利用电商带货的途径,帮助博白竹编工艺品走向大众视野,以此吸引更多的人传承非遗竹编,弘扬非遗文化,实现电商带货助农推动乡村振兴。

--> 2024-07-30 □祁海莲 吴纯菊 颜淑琴 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博白了解竹编文化与产业发展 1 1 玉林日报 content_129710.html 1 巧手编织非遗梦 电商带货助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