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也是一种“心病”?
心理专家:失眠是心理情绪所致,应规律作息,放松身心,讲究睡眠卫生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庞献)快节奏的生活里,生存焦虑和压力驱之不去。睡个好觉,也成了许多人的奢望。《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超过65%的被调查者曾经历睡眠困扰,其中,35岁至44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睡眠困扰率最高,达71.95%,“中年失眠”成为普遍现象。知名心理专家、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心理治疗师黄英民长期研究失眠的成因、治疗对策,他认为大部分的失眠是受心理情绪因素影响。
不少中年女性备受失眠困扰
凌晨2时许,46岁的覃清内心越发焦急,明明身体很困倦,却依然无法入睡,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数羊数到怀疑人生……”为了平复心情,她干脆起床洗头、拖地板。
“一开始只是偶尔失眠,后来发展到经常凌晨两三点都睡不着,甚至辗转到天亮。经常靠药物、意志力硬撑,第二天强打精神早早起床,给一家人准备早餐,然后出门上班。”覃清知道,自己难以入睡,主要是内心无法安宁,她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在焦虑什么,但白天忙着买菜、做饭、照顾一家老小、盯着工作以免出错,晚上脑子总是乱哄哄的。
实际上,覃清的困境并不鲜见。黄英民表示,有大样本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成年人曾受失眠困扰,其中中年女性更为普遍。在心理门诊,失眠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往往因为紧张焦虑,导致失眠,而失眠又加剧情绪障碍,出现抑郁、恐惧、烦躁、心慌、头晕等症状。
高考前夕,林华带着女儿来到心理门诊求助。她认为女儿在紧要关头消极备考,担心她高考发挥失常,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家长觉得孩子有问题,其实是她自己压力太大,不仅严重失眠,而且发展到敏感、多疑、固执。”黄英民说。
失眠是心理情绪所致,负面情绪与失眠会形成恶性循环
中年女性的失眠,原因似乎有很多,比如激素变化、更年期影响、压力大、人到中年万事忧……黄英民表示,归根结底,失眠的原因70%以上是心理情绪因素。很多人在睡觉之前,就被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所困,在黑夜里被压抑的情绪反扑。于是,负面情绪与失眠形成恶性循环。
30多岁的刘晓最爱看“霸总文”,总是被小说里的情节吸引,经常熬到了三更半夜。刘晓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因为失眠才通宵追“霸总文”,还是因为看“霸总文”才失眠,但眩晕、心悸让她不得不寻医问诊。
“表面看,很多人和刘晓一样,失眠是由于睡前追剧、刷短视频,导致大脑皮层兴奋难以入睡。实际上,刘晓是对生活和伴侣不满,试图从‘霸总文’里获得精神满足。最终刘晓陷入‘想来想去睡不着’的困境中,因为虚构的世界与现实落差太大,让她感到悲观、失望和沮丧。”黄英民说。
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摆脱失眠的困境?黄英民建议,临床上,失眠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具体而言就是讲究睡眠卫生,先睡心后睡身。
首先要提高对失眠的认识,不夸大失眠的害处,自己吓自己;其次在床上不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比如睡前玩手机、追剧、刷短视频,也不主张使用让大脑细胞兴奋的“数羊法”,而是放松身心,放下杂念;最后,半夜醒来时,不宜看时间,避免负面心理暗示。此外,还可以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上床入睡,并且按时起床,通过规律的作息建立睡眠的条件反射。 (文中女性皆为化名)
原标题:失眠也是一种“心病”?心理专家:失眠是心理情绪所致,应规律作息,放松身心,讲究睡眠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