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忍住不炫娃吗?
心理专家:家长的引以为傲,其实是对孩子变相的期待,让孩子承受隐形的压力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庞献)学业上一路开挂,硕士毕业后,顺利“上岸”,进入一家福利待遇俱佳的好单位,林浩(化名)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骄傲。然而,备受抑郁症困扰的他在接受心理治疗时,对知名心理专家、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心理治疗师黄英民倾诉:“父母把我捧上天,实际上,我很痛苦!”
朋友圈晒娃、公开场合炫娃,是很多父母的生活日常。特别是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总会忍不住向身边的亲朋好友炫耀,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每当接诊到因为父母的炫耀而感到痛苦的患者,黄英民总是希望患者父母反思:“我把孩子当作什么?是独立的个体,还是自己炫耀的私有财产?”
家长要帮助孩子直面真实的自己,学会扬长避短。
频频炫娃,衍变成“拉仇恨”
周末朋友小聚,话题很快就聚焦在孩子身上。A说,工作太累,下班后根本没心思管小孩学习,全靠他自己,没想到他期末居然考得全班第一;B马上接过话茬说,暑假成了“纳税期”,一个暑假,单单小孩就花了小两万,报西安和杭州两个研学营花了一万,再报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加强班,又没了七八千。没办法,答应小孩,只要期末考试考好,就给他去旅游……几个朋友聊成了花式“晒”娃现场,从成绩才艺夸到懂事自律,似乎还不过瘾,其中一个当场拉着女儿说:“来!站到中间,给大家唱唱你最近学的一首新歌。”
刘玲(化名)组建遛娃群,本意是方便一群要好的朋友带孩子出游,给孩子寻找多些玩伴。可随着朋友L频频在群里炫娃,大家便选择在群里“潜水”。
“她今天在群里发女儿月考总分,说还要继续努力,再提高10分就能冲进年级前50名;明天在群里晒图,内容是她去参加学校的培优家长会;后天是女儿班上的活动视频,女儿是主持人……”刘玲说,一开始,大家还会捧场,纷纷夸L的女儿是“别人家的孩子”,但随着次数越来越频繁,大家便觉得她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育儿焦虑之上。
父母的炫耀,实际是给孩子加压
不管是微信朋友圈,还是公开场合,林浩都是父亲炫耀的资本。林浩考上重点大学、读研、单位入职,其父的朋友圈都一一记录在册。可没想到前不久林浩因为抑郁症不得不离职接受治疗。
对此,黄英民分析,一方面,父母晒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孩子,孩子扛的却是千斤担。因为父母的炫耀,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要达到父母期待的完美。就像林浩,父母整天把他“捧上天”,他不得不努力,争取满足他们的期待。实际上他很痛苦,最后自己被压垮了。
另一方面,父母的一次次夸耀,会让孩子习惯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为别人而活。孩子对自身的认知,很多时候是来自身边人的评价。如果父母经常在公开场合炫耀孩子,得到的多半是“礼貌认同”,孩子一开始会欣喜于父母炫耀所带来的“礼貌认同和表扬”,但渐渐地驱动他们进步的动力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耀,而忘了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帮助孩子直面真实的自我,学会扬长避短
很多家长有个认识误区,觉得自己和身边的人不断地夸赞认同孩子,孩子就能获得努力的动力。黄英民说,家长炫耀孩子的心理动机,有的表面是炫耀孩子,实际是炫耀自己;有的是出于补偿心理,因为孩子替代自己弥补遗憾。
那么,面对孩子的优点,家长如何夸赞有方?黄英民提醒,每朵花盛放的时间都不一样,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学会顺势而为,而不是拔苗助长。
“从心理学来说,孩子优秀与否,天性很重要。这需要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特长,挖掘孩子的潜能。”黄英民举例道,家长想夸赞孩子的才艺特长,可以表述为“孩子很喜欢跳舞”,而不是“孩子跳舞很厉害”,后者会让孩子有一种隐形的压力,害怕失败,害怕得不到别人对他的肯定。
同时,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能扬长避短。家长要还给孩子真实的自我,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懂得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成长的节奏和规律。毕竟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无需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应该多关注自己,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
原标题:你能忍住不炫娃吗?心理专家:家长的引以为傲,其实是对孩子变相的期待,让孩子承受隐形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