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州“五维发力”破题“燕”归来工作
玉州区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千村万屯“燕”归来工作中,深化人才回乡舞台、资金回流通道、项目回归保障,把“乡愁”变为“乡酬”,转化为振兴力量,致力于让每个镇(街道)和每个村、社区都因地制宜打造一个“微型产业园”,以小微产业园的“星星之火”,形成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迅速掀起“归燕经济”浪潮。玉州区上下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从组织领导、营商环境、要素保障、产业融合、人才服务五大方面攻坚发力,让返乡玉商、侨商和玉工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在顶层设计强机制上攻坚发力
组织领导如同“指挥中枢”和“定盘星”,必须贯穿于政策落地、资源整合、力量凝聚、难题破解的全过程。玉州区印发《千村万屯“燕”归来工作方案》,在玉商回归工作组织领导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人员补充,构建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强化统筹调度能力。区级制定政策规划、统筹资源,结合实际细化方案并组织招商活动;镇(街道)和村(社区)动员本地企业家、经济能人、侨商侨胞入驻“微型回归产业园”;镇级挖掘本地资源、加强与外出人员联系;村级通过乡情发动群众宣传政策机遇。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个性化策略,为外出玉商、侨商、玉工等介绍投资环境与政策,提供产业对接服务。
在筑巢引凤优环境上攻坚发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的核心驱动力。玉州区在政策扶持方面,以精准施策为抓手,系统梳理上级惠企政策,靶向定制人才引进、资金扶持、项目优惠等政策组合拳,以“政策洼地”效应释放最大诚意,为返乡创业的玉商、侨商提供全方位支持。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方面,在玉州区玉商玉工玉生回归服务中心设立“玉商玉工返乡创业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少跑腿、快落地。同时强化跟踪服务,帮助回归玉商、侨商解决项目申报、资金筹措、技术指导、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回归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在夯实发展根基上,加快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微型回归产业园”配套服务设施,全力打造“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好”的优质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硬支撑”。
在盘活资源赋新能上攻坚发力
闲置的土地、厂房资源犹“蒙尘的珍珠”,必须集思广益想“拭尘之策”,激活“珠光之效”,变为“发展资本”。玉州区以规划为“绒布”,精准识别“珍珠”纹理:通过全域土地、资产“体检”,全面梳理可利用的闲置资产、废弃房产以及闲置土地资源,建立台账,统一规划利用。以改革为“镊子”,剔除机制性“杂质”:通过破除城乡土地流通障碍,创新利益共享机制,比如推广“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模式,通过租赁、入股、托管等方式,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以场景“抛光剂”,赋予“珍珠”独特光泽:各镇(街道)、村(社区)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地域文化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小而精、专而特的“微型回归产业园”。各“微型回归产业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比如辖区内城西街道立足自身深厚的服装制造底蕴,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建立了服装小微产业园。该园区定位为现代化服装产业基地,已成功吸引32家优质企业签订入驻意向,年产值有望突破2亿元,将有效吸纳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切实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产业融合闯新路上攻坚发力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玉州区以链式融合带动产业升级,聚焦一二三产联动,以全链条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种植—加工—销售—文旅”闭环发展,让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实现价值跃升。以数字赋能激活业态新生,培育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数字+农业”新业态,推动“网红经济”扎根田间地头,用技术创新催生田园综合体、智慧农业等新场景。以品牌铸魂塑造地域IP,聚焦“玉字号”特色,打造地域品牌矩阵,通过市场影响力提升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形成“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以多维聚力释放主体动能,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资源与人脉优势,凝聚群众智慧和社会力量为产业振兴注入多元动能,构建政企民协同发展格局。
在“头雁领航”带燕飞上攻坚发力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支撑,从引进、培育、留住和激励四方面系统性破解乡村人才困境。玉州区强化建库纳贤集聚归巢人才,以“返乡人才库”为抓手,精准链接在外能人,通过常态化联络机制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变“单向引流”为“双向奔赴”,让乡村成为人才回流的“强磁场”。强化靶向培训夯实创业技能,聚焦返乡创业者与本土农民,构建“实用技术+数字技能+管理思维”培训体系,让“新农人”在电商直播、智慧农业等领域绽放光彩。强化归燕示范孵化创客集群,树立返乡创业典型为“领头雁”,以“归燕故事”点燃创业热潮,通过“典型引路—经验复制—集群发展”模式,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强化激励引导留住返乡人才,构建“引进有平台、发展有支撑、扎根有保障”的全链条机制,既靠情感纽带拴心留人,更要以产业配套、利益联结等“硬举措”,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留得下、干得好”。(莫景彪)
(作者系玉州区委副书记、区长)
原标题:玉州“五维发力”破题“燕”归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