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博白禾线籺,客家游子的“家乡味道”

时间: 2024-01-01 13:38:29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王耀前

在博白,各种客家小吃数不胜数。其中有一种小吃叫“籺”,其种类繁多,如禾线籺、饭心籺、虾公籺、黄粟籺、木鳖籺、鸡窝籺、艾籺、凉草籺、油炸籺等,达数十种之多,是极富客家特色的小吃。其意涵丰富,称得上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生动符号。其中禾线籺很受市民欢迎,因其两头大、中间小,状如狗腿骨,也称狗令棍、耘田棍,曾入选博白最具有代表性的“十大小吃”。

禾线籺的制作,以博白英桥镇为著,这里的禾线籺嫩滑爽口,甘香美味,很多喜欢客家美食的外地人都专门开车到此品尝。近日,记者来到英桥镇,走进以制作客家小吃闻名的冯五妹小吃店,探访禾线籺的制作过程。

冯五妹制作的禾线籺软韧、爽滑。

博白客家人的“家乡味道”

禾线籺在博白可谓代代传承、经久不息。在博白的大部分乡镇都流行制作禾线籺,它是萦绕于博白人舌尖与心头的“家乡味道”。

在英桥镇,冯五妹的禾线籺专营店是制作禾线籺时间较长的小吃店,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据说,冯家三代均是以经营禾线籺为主,冯五妹制作的禾线籺格外软滑、洁白莹亮,柔韧性好,未煮熟的禾线籺用来打结都不会断裂;口感极佳,是当地一绝。

“禾线籺的制作跟其他大多数品种的籺不同的是,它不需要糯米,只要普通的大米即可。”冯五妹介绍,制作禾线籺有多道工序,首先是浸米、磨浆;大米磨好浆后,一半放进铁锅里煮,一半则放置一旁待用(这一半也称“生坨”)。

当天,冯五妹磨好米浆后边介绍,边在锅底抹上花生油,然后将米浆倒入锅里。“抹花生油主要是防止米浆粘锅底。”她一边说一边用镬铲不断地搅拌锅中的米浆。锅中冒出来的腾腾热气,也给禾线籺这道美食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制作禾线籺一般选用普通的大米。

待米浆煮成糕状后,冯五妹放入些许食用盐,待搅拌均匀后,再装进一个底部涂有蜂腊(蜂腊起到防止粘底的作用)的大簸箕里,然后加进另一半“生坨”一起揉搓,搓至有一定的粘度才停手。这时,冯五妹便将其放进一个机器里进行压制。“为了美观,一般从机器切出来后我还会再次‘美化’,每条都用手搓过一次。”冯五妹介绍,以前没有机器,无论是磨米还是搓条,全都是手工制作,现在算是半人工半机械化了。

不一会,冯五妹就把搓好的禾线籺摆了满满一大盘子,之后放进大锅里进行蒸炊,10多分钟后便可端上餐桌。此时,沁入心脾的米香四处飘溢,让人食指大动,恨不得马上夹上一条大快朵颐。

制作好的禾线籺放入锅中,炊煮10多分钟即可食用。

禾线籺有多种吃法

禾线籺的吃法多样,根据各人的喜好,可炒可煮可凉拌。“一般的顾客都喜欢凉拌。”当天,冯五妹从锅里拿出蒸得热乎乎、软塌塌的禾线籺后,用剪刀剪成小截放进碗里,加上扣肉或叉烧之类的肉菜,再添上酱油、大蒜、辣椒等。吃到嘴里,它软滑中有丝丝甜味,酸辣中又有点点甘香,可谓是甜辣甘香俱全。

也有很多人喜欢吃炒禾线籺。“炒禾线籺是一门技术活,需要一手过硬的火侯功夫。”冯五妹介绍,在火旺时放进禾线籺后不断翻炒,翻炒过程中还要加少量的水,待基本可以起锅时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肉菜和其他配料。

因为经营时间长, 冯五妹拥有众多的忠实客户,按她的小吃店各种籺类小吃的销售量,她一天大约要磨50公斤以上的大米。

“在英桥镇,人人都有一手制作禾线籺的技艺。”冯五妹说,人们不仅逢年过节时喜欢吃禾线籺,平时也喜欢将其当作早餐甚至主食,称得上是一道一年四季都吃不腻的客家特色美食。

凉拌的禾线籺甜辣甘香俱全。

曾入列“博白十大小吃”

据说,在博白一些乡镇,人们制作禾线籺时还专门选用博白产的一种叫350的粳米,最好是两年的陈米,这种大米的粘性恰到好处,做出来的禾线籺非常软滑,口感也相当好。

禾线籺还曾有过高光时刻。2018年4月,在博白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主办的“博白县2018年特色美食评选活动”中,一款名为“三和”的“禾线籺和客家养生落水包”“那林烘饼”“农家芋苗”一起入列“博白十大小吃”名单,这也让参加活动的外地游客见识到了禾线籺在博白人心中的分量。

在2021年博白县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客家美食节暨博白县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禾线籺和博白白切、牛骨汤等传统客家风味美食同台亮相,吸引了不少观众现场品尝。

禾线籺还是维系无数客家人精神世界的纽带。在外工作的博白籍专栏作家阮飞宇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到镇上吃上一顿禾线籺。在其撰写的题为《禾是故土香》的散文中,就专门叙述了禾线籺的历史传承和制作技巧。在该文的最后一句,阮飞宇如此写道:“写着写着,我已垂涎三尺,心神早已飞驰故乡,就此打住吧。”由此可见,小小一根禾线籺,它承载着客家人的亲情,寄寓着客家人的乡愁。(记者 王耀前)

原标题:博白禾线籺 客家游子的“家乡味道”

责任编辑: 覃维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