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巧手编织新生活

——探访博白芒竹编织技艺传承人莫承振

时间: 2023-07-07 15:01:06 来源: 玉林日报 作者: 记者 钟勇

莫承振在编织芒竹编产品。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钟勇)由莫承振研发制作的编织工艺品荣获中国、广西、玉林市工艺美术精品展奖项达56个。

2007年8月,莫承振荣获广西芒竹编织行业首位“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7年11月,他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博白芒竹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这里每一件东西都是莫承振大师创作、编织的。”大到沙发、办公桌,小到置物篮、笔筒,都是芒竹编工艺品,造型美观、做工精细,让人叹服。

记者近日来到博白县新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原博白县民族编织工艺厂),走进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莫承振工作室,聆听这位老手艺人的故事。

传承祖辈留下的竹编技艺

说到莫承振的编织技艺,那可是家族百年的传承。莫承振说,他的祖父莫异超,从1908年开始就跟随其父亲编织竹火笼、谷箩、菜果篮等,供自家使用;到了他的父亲莫桂才,在传承家用竹编工艺品的同时,于1936年开发了竹编手提箱、猪腰笼等竹编工艺品并在博白县城及周边集市售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编织工艺师。

1958年,莫承振出生于博白镇城东村莫屋东队,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学习竹编技艺,并对竹编产生了深厚兴趣。1972年,他家祖传制作的竹编提箱参加广州交易会,成为博白县外贸公司第一个获得出口的编织工艺品。

1974年,高中毕业的莫承振进入生产队编织厂,后来又进入博白县专业编织队,得到众多老一辈编织艺人的指导,其编织技艺进一步提高。

1980年,莫承振开始自主办厂,成立了莫屋编织厂(1990年更名为博白县民族编织工艺厂),并于1997年起向国外出口产品。

创新让芒竹编技艺走向国际

在博白县新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芒编产品展示厅里,3万多件展品打造了一个“编织工艺品的世界”。

莫承振不仅继承了竹编工艺技术,而且开创了编织工艺的新天地——他把原来单一的竹编生产,发展到利用竹、芒、藤、草、麻、木等天然植物及钢、铁等五金材料混合的手工编织工艺,使得产品更为多元,

种类囊括家居装饰日用品、办公装饰用品、宾馆酒店装饰用品、旅游用品、节日包装用品及其他手工工艺品。至今,由莫承振研发制作的编织工艺品先后荣获中国、广西、玉林市工艺美术精品展金、银、铜奖56个。

“我们公司芒编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绿色环保,防虫、防霉。”莫承振介绍道。博白县新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是芒竹编织行业第一个获得自主专利产品的企业,先后获得31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权,防虫防潮技术就是其中一项。

如今,该公司月生产能力30多万只/套,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博白县芒竹编织行业最具创新特色的龙头企业。

2007年8月,莫承振荣获广西芒竹编织行业首位“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7年11月,他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博白芒竹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民族编织工艺续写辉煌

在莫承振这些民间编织业优秀代表的带领下,博白芒编遍布全县大部分乡镇,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结构模式。

如今,博白芒编已成为博白编织业的一个代名词,产品成为国内外客商的抢手货。全县编织企业近400家,90%以上的产品出口海外,芒编产业已发展成博白的支柱产业之一,博白县也成为南方编织工艺产供销的集散地。

在不断挖掘提升芒竹编工艺特色的同时,莫承振十分注重艺德修养,不辞辛苦坚持长期带徒、传艺。

1980年以来,莫承振开始为编织厂职工和当地从事编织的农户传授技艺。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共举办培训班50期,超过3000人次接受了莫承振的技艺传授,带出了刘林新、莫志军、朱凌英、黄秀珍、王振华等5名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带动周边20多万人从事编织行业。

目前,该公司已建成一个6000多平方米的编织工艺品展贸城,集编织工艺、展示展销、编织工艺科研教学培训、旅游观光购物于一体的编织工艺品展销平台和旅游商品基地,年均接待3万人次考察、参观、学习、实践,成为博白县对内对外展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国家级竹木草出口安全示范区”的重要窗口。

博白编织历史悠久,有着大量熟练手工编织的乡村艺人,在国内外市场占据着一席之地。莫承振表示,今后,公司产品不仅要面向国际市场,还要结合本地实际,致力于寻找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点,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工艺,在规范编织行业发展和寻求改革新路径上下功夫,力求芒竹编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原标题:巧手编织新生活

责任编辑: 韦藿珍
关闭简洁阅读